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名家

央美教授四年磨一剑“经折装”设计让历史对比不再困难

2020-09-02 15:09     北京日报

一张纸,放得下中外五千年的文明史吗?由央美教授王其钧编写的《中外5000年文明互鉴》,正是这样一册别具特色、信息量庞大的图文历史书。从史前文明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近代世界,该书通过巧妙的时空融合与结构设计,带领读者博览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的吉光片羽。

四年打造13.5米“墙书”

曾出版过多部艺术理论书籍的王其钧,一直想设计一本方便读者阅读、以图像揭示历史的视觉书,为读者提供一次直观感受和比较中华文明史与世界文明史的机会。“以往这类书籍都是竖排,最大的缺点是时间表是中断的,读者需要不断来回翻书研读。”因此,在设计《中外5000年文明互鉴》一书时,他就想到用横向时间轴的形式,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历史年表、大事记、图片都围绕时间轴线依次展开。为了保证读者的思绪连贯,他用类似中国古代手卷的方式将该书设计成一本延绵铺展的“奏折式”图书,甚至可以作为“墙书”展示,供多人一起阅读。

要在一本书中浓缩中外五千年文明史,绝非易事。王其钧透露,对于入选文物的标准,他是从知名度、代表性、视觉形象的适宜性等方面来考虑的。“国外的部分,我尽可能地去考虑欧洲以外地区的文明。”贯穿全书的时间轴线,也不是死板的时间堆砌,而是依据历史发展,采用一种前松后紧的布局,“一开始是5000年一个单元,然后是2500年、1000年、500年、100年、50年一个单元”,体现出人类文明日益递增的发展速度与丰富的文明成果。

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书中百余幅精美的手绘图片,这些图片不仅使文物的再现更加灵活,也更精细地描绘出文物的细节。比如,书中的紫禁城、泰姬陵、吴哥窟、圣马可教堂等著名建筑,通过手绘图,极为清晰地还原出其形制和细部,甚至再现了相机无法拍摄的内部结构。作为一位有建筑专业背景的“学者型画家”,王其钧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绘制此类插图,积攒几十年下来,这批手绘图终于绽放光彩。

他还告诉记者,这样的“经折装”图书只能由纯手工完成装订,每一本书都蕴藏着匠心手作的诚意。最终,这本展开全长13.5米的书,用了整整四年才编撰、制作完成。

互鉴中凸显中国文化独特性

《中外5000年文明互鉴》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照为形式架构,通过集中展示同时却不同地的文明,凸显出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发展历程,进而揭示人类历史和而不同的发展大势。

在这样直观的互鉴中,读者不难发现,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与西方迥然不同。“西方用石头营造建筑,而中国人始终用木头营造建筑;我们的乐器重视旋律、富有内涵,而西方则强调和声;西方的油画重视色彩,中国的绘画重视线条。”王其钧举例说,“历史上,欧洲人了解中国人有高雅的文化素质,甚至把钢琴都万里迢迢运来想卖给我们,可是他们不了解当时的中国人在想什么。这是世界贸易史上发生过的事,也是中西方文明的典型碰撞。”

他认为,在当下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国艺术一定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行。“现在有一些中国民乐表演者放弃了最可贵的个性,在向交响乐的整齐划一学习。中国的很多绘画教学也越来越重视素描和色彩的表现,向油画看齐,这些模仿欧美文化的做法肯定都是行不通的。”

在编写该书的过程中,王其钧一个最大的感受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始终侵蚀和冲击着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而文化的发展也始终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南美洲大陆一度被秘鲁的印加帝国和墨西哥的玛雅帝国、阿兹特克帝国统治,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不但摧毁了上述帝国,还最终取代了它们。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有相当多光辉灿烂的成就,发展到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透过这样的“互鉴”,他对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更抱有充分的信心。(李俐)

【责编:倪珺】
原标题:央美教授四年磨一剑“经折装”设计让历史对比不再困难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