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县丽水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道德经》朗诵。记者沈贞海/摄
郭婧怡、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沈贞海
2010年以来,浙江省丽水市共选派11批次175名优秀教师到新疆支教,并充分发挥丽水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红柳·绿谷”帮带工程、“我是朗读高手”国语推广工程、“同步课堂”数字赋能工程、“文润百年”校园文化工程、“公益助学”情暖新和工程等五大工程,助推新疆新和县教育高质量发展。
“红柳·绿谷”帮带提升工程
援疆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使命,尊重支教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情和管理,因地施教、因人施教,不断丰富“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并逐步从“帮扶一校”向“助推一地”蝶变,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8年,丽水市梅金辉等31名援疆教师在新和县实验中学成立“红柳·绿谷”工作室,以师带徒方式,充分发挥援疆教师团队在教育教学和学校软硬件建设中的领衔、引领和辐射作用。1个总工作室加16个子工作室,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各学段,以“传、帮、带、研、训、享”的形式辐射各学校各学科组。五年来,工作室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受益教师3万余人次。今年以来,“红柳·绿谷”工作室接收徒弟59人(少数民族教师3人),示范授课23节,指导徒弟参与县级以上教学评比获奖17人次。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杨宸星创建“龟兹青瓷”工作室,辅导新和县教师掌握化泥、初胚、打模、烧制等基本原理,吸引50多名学生参与学习。截止目前,已经成功开窑7炉,烧制青瓷成品300多件。
“我是朗读高手”国语推广工程
新和县维族同胞占全县人口的90%以上,民族学生、家长不会说国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发展。2020年,丽水市第十批援疆教师胡瑞基带领援疆教师团队,在新和县教科局微信公众号上创新推出《我是朗读高手》专栏。之后,丽水援疆教师团队又推出两个子活动,“我在浙江,为你朗读”活动吸引了浙江丽水、杭州、宁波、衢州、舟山等地120多位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和朗读爱好者主动参与;“我教爸爸妈妈学国语”亲子朗读活动带动了新疆新和县超过5万多个家庭10万多名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国语学习。《我是朗读高手》是丽水援疆教师团队推出的一条教育新途径,该活动已被纳入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跟媒体合作开设了“我是朗读高手浙疆一起读”专栏,活动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
丽新“同步课堂”数字赋能工程
针对新疆地域广、青年教师占比高的特点,2020年,借助“互联网+教育”,丽水援疆教师团队通过一根网线,在丽水和新疆新和县搭建起了“空中课堂”,同一个屏幕把不同地域的学生与教师联结在一起,创设了双方互动教与学的一种智慧学习空间。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两地教学实现同步教学计划,同步教研,同步上课、听课、评课,同步检测,同步培训,同步活动,同步考核“七同步”,带动当地同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助力新和县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强、业务能力精湛的学科优秀教师梯队,精准推动受援地教育事业发展。同时,通过“同步课堂”开展“同吃一个粽子·共系一个中国结”和“最美国语·同诵祖国共迎中秋”等系列活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究、实践,塑造了“新和风·丽水情”这一文化润疆品牌。目前,新和县实验中学与丽水中学、新和丽水小学与丽水市实验学校、新和县职业技术学校与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新和县丽水幼儿园与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等64所学校(幼儿园)1424个班级、5万余名学生通过“同步课堂”等云端连线方式进行了结对手拉手。
“文润百年”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以“小小石榴籽,同过一个节”“书信手拉手,我爱浙疆”系列品牌活动为载体,开展“石榴之家”公益读书、丽新“石榴籽·共话清明节”、“粽香传情·香飘万里”、组建萌娃婺剧队等系列活动,丰富各族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培养孩子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022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我爱浙疆”丽新书信文化交流活动,两地近2万名学生通过书信交流和互赠礼物的方式,介绍千年新和、宣传红色丽水,让各族青少年的心更近情更浓。
“公益助学”情暖新和工程
在智力援疆的同时,丽水市援疆教师还展现了有爱、大爱的形象,从自身做起,时刻关注着学校、学生需要什么?围绕我能做什么?援疆留什么?发动身边亲朋好友,并多途径、多渠道寻找社会力量,帮助更多新和县需要帮助的人。第十批援疆教师周红自费3万余元,捐赠新和县丽水小学钢琴一架、竹笛50支、葫芦丝45个、竖笛350支,还与其他11名教师一起捐赠价值1万元的战鼓一套,并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筹集资金,给结对学校新和塔什艾日克镇中心小学捐赠了书架25个、足球50个、篮球40个。同时,还联系丽水庆元华川文具有限公司捐赠铅笔720盒、庆元县供电公司捐赠口风琴44个。2022年,援疆教师完成1000个“微心愿”征集、认领,借助各种途径筹款近120万元捐助新和县教育事业。援疆教师用真情点燃了丽新之间的友谊之火,用爱心架起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