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沈贞海浙江报道 “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5元,同比增长8%以上……”从近日发布的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三农工作“期中考”数据来看,武义取得了累累硕果。
稳进提质获实效,完成粮食播种12.78万亩。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3.11万亩,兑现奖励资金1亿余元,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100%。
重大项目下功夫,向上争取竞争性资金6304万元,位列金华全市第一;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06亿元;5个省级农业“双强”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863.3万元。
乡村建设求突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优秀村覆盖率达90%,农村公厕“所长制”覆盖率达100%;坛头村在浙江省第七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三年建设工作验收结果中评定优秀,综合评分金华第一,浙江省第五。
数字改革勇争先,迭代升级原特色数改应用“浙样销”为“武农宝”,目前该项应用已列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民信箱“先行先试”试点县;数字茶场(更香茶园)数据已接入驾驶舱。
共同富裕有抓手,提炼总结出“有效发挥北部乡镇工业优势,放大南部山区资源禀赋,全面推动集体经济巩固提升,提炼出公司强村、民资合作、片区组团、股份众筹”等十项具体强村举措;为武义县150多个村的小农户提供金融助力,共计为233户低收入农户授信699万元。
“不过,这并不是一份报喜不报忧的半年报,里面也很中肯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由于武义农村居民大多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就业方式多以打零工为主,就业稳定性不高。而农村大部分低收入农户年龄偏大、身体状况差,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不够高。
未来乡村建设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和撬动不足,建设力量相对薄弱;全县粮食种植规模化程度不够,配方肥推广、统防统治覆盖难度大。这些也都是武义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那么,武义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中应当如何找准“三农”突破口?
武义要打造共同富裕山区县样板,最大的短板和战场在农村,工作的关键点薄弱点在农民。做好“三农”工作,要坚定重农强农思想,强化兴农惠农举措,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共同富裕,高品质生活是根本。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用好“富民增收20招”,在保障工资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继续深化下山脱贫3.0,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引导农民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形式,推动资源变资产、闲产变收益。
提高粮食种植规模化程度,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坚决打好粮食保卫战。从源头上就要扎实做好“非农化”“非粮化”后半篇文章,才能把好不容易整治出来的农田利用好,发挥应有的价值。坚持向机械要效率、向科技要效益,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助力共同富裕、建设未来乡村的重要物质基础,村级组织可参考“强村十法”,明确自身的优势潜力和发展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强村之路。同时要强化集体经济“促共富”的功能导向,完善集体经济“透明化”的规范管理。
要站在全县跨越赶超的大局来谋划“三农”、发展“三农”,最大限度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动能,加快打开两山转化通道,才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