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商务部大力支持和上海市商务委的指导下,主题为“新开放优势与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2021年产业国际竞争力合作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副局长王新、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申卫华分别致辞。
与会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通过率先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率先提出总部经济、率先建设高水平开放的自贸区等创新举措,造就了上海开放发展的战略优势和引领地位。同时,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公认的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有着特殊的节点和链接作用。面对当前全球经贸环境的深刻变化,不仅需要更加重视内需市场,同时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多高质量项目、高水平人才集聚上海,使上海真正成为汇聚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科技流和品牌流的热土。
会上,发布了《2021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CSSCI指数)暨“十三五”上海重点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汤蕴懿代表课题组介绍了报告相关内容。根据CSSCI指数测算结果,虽然受疫情影响,但2020年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总指数逆势上升,产业国际表现和价值链升级成为驱动双轮;产业分化明显,服务制造构筑新型竞争优势;受贸易环境、价值链提升等影响,产业国际表现进入关键转折期。
报告指出,就上海重点产业区域协同情况而言,上游供应链呈现进口和区域“双高”协同特征,出口需求与本地需求共同带动下游产业链。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和精细化工“双循环”优势凸显。报告指出,未来上海应围绕“十四五”重点产业,打好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组合拳,夯实基础研究环节,在产业链上游打造一批“隐形冠军”,实施区域“整体提升”的路径推进,增强对全产业链的治理和控制力。同时进一步发挥上海面向太平洋,背靠长三角的“双向链通”优势,通过制度型开放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营造更为优良的营商环境。
本次论坛是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官方配套论坛,同时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2021年第四季度重大科研成果系列发布之一。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协会、企业代表、长三角产业国际竞争力联盟成员单位及行业产业代表等3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