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实践活动,结合“解难题优作风百日大会战”,践行“家服务”理念,搭建“学史力行·实事我来办”工作载体,聚焦群众、企业、基层的急难愁盼,党员干部沉在一线领办实事,攻坚难事,确保急难愁盼问题在基层一线解决。
移掉“拦路杆”,项目竣工投产信心足
日前,记者在婺城新城区临江工业园区邵家地块看到,浙江仁耀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崭新的厂房已经竣工,新建成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忙着生产组装产品。看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仁耀电气”负责人刘奇望说:“真没想到,婺城区政府部门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烦心事,接下来,新厂区相关配套设施就可以顺利施工了。”
“仁耀电气”是一家专业生产高低压电器柜和消防应急照明等产品的科技型企业,租用婺城新城区一家企业厂房生产。随着市场的拓展、产能的扩大,原先租用的厂房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去年10月,企业投资约1.6亿元、年产30万套智慧电气设备新建项目落户婺城新城区邵家地块。
新厂房大门设在金沙街一侧,原先的绿化带和一根电线杆恰好位于规划建设中的新厂房大门口处。而施工中,工程机械、车辆材料进进出出,要确保正常施工必须搬移绿化带的行道树和电线杆。
然而,绿化苗木和电线杆不是想搬就搬的。利用外围绿化带施工,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移除电线杆,也必须得到供电部门支持配合。正在刘奇望发愁的时候,驻企服务员第一时间赶到项目现场实地察看,并将企业遇到的困难及时上报。
次日,婺城区相关领导带领新城区管委会、经商局、住建局、规划分局、国网婺城供电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到项目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难题。随后,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来到项目现场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并组织人员搬移了绿化带上的行道树。供电部门工作人员出动吊机等设备,移除了电线杆,并将电线埋设在地下管廊,为企业解决了工程建设的燃眉之急。
从企业反馈难题,到区领导现场办公,再到部门单位上门为企业办理审批手续、移除行道树和电线杆,务实的作风让刘奇望连连点赞:“政府部门想方设法为我们解难题,我们要多生产销售产品,为婺城创造更多产值。”
小事不“小视”,“民心灯”点亮安全路
“以前路上没灯,一到晚上就黑乎乎的,每天晚上回家都小心翼翼,格外紧张。”近日,经常从婺城区白门线回家的市民发现,沿线两侧装起了路灯,照亮了回家的路。
原来,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在“解难题优作风百日大会战”行动中,通过深入走访白龙桥、罗店、蒋堂、琅琊和竹马等多个乡镇后,了解到农村公路基本沿着村庄、厂区密集区布设,道路交通参与者类型繁多,路况复杂,却无照明,特别是白门线、白汤下线、金兰北线、虹戴公路、蒋下线等5条路尤为突出,村民天黑后出行难,下班后的企业职工回家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经过多次实地走访、现场勘察后,区交通运输局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和当地乡镇、村委会、电力部门等多方协调,解决路灯基础位置、接线问题和相关土地政策问题后,启动区重点路段路灯亮化工程,切实解决民众夜间出行安全问题,提升公路总体交通安全。
“重点路段路灯亮化一期工程今年8月底进场施工,预计实施30余公里,共计704盏路灯。”区交通运输局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本次路灯项目还结合物联网路灯的信息化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可在控制中心、手机终端对路灯实施智能化管理及合理统一管控,实现路灯管理数字化、可视化,即根据不同线路在不同时段车流、人流的实际情况,进行场景定制化调光,调整路灯时长、亮度。
“该项目也是推动交通数字化改革的重要体现,让交通保障从传统功能型向服务安全型转变。不仅要点亮为民办实事的‘民心灯’,更要点亮高水平的‘智慧灯’,照亮村民出行的安全路。”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徐彪说。
“双减”一窗办,“营转非”无差别受理
“有专员对接,还能享受一站式服务,‘营转非’事项办得很顺利。”近日,婺城区乾西乡某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在婺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办完手续后说。
据悉,金华市“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不少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面临“转型”,需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营转非”)。前述教育培训机构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涉及多个部门,我很忐忑。”施晓妹说,“营转非”原先要先后前往民政、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办理,但通过婺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无差别受理窗口,一个窗口一个工作人员就办好了全部事项,十分方便。
教育事关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婺城区全力推动“三服务·婺城家服务”品牌建设,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转登流程进行深度改革,建立全流程“一件事”联办机制。通过行政服务中心的无差别受理窗口,优化教育、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事项办理,办事环节由3个减少到1个,办理次数由3次减少到1次。同时压缩办理时间,教育换发办学许可证、民政登记1个工作日即可办结,方便办事机构。
“‘营转非’转登是新事项,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办过此类事项。”婺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业务一科科长邵晓生说,该中心对无差别受理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指导材料审核,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提高办理效率。
在此基础上,婺城区给每家培训机构安排了一位无差别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全程对接转登工作,一人跟踪一项目,为培训机构提供注销、转登、名称预核、登记的“一条龙”服务。针对事项办理中的堵点,该中心还及时细化材料清单,列出注意事项,把潜在问题解决在前,实现“跑一次”办结。在无差别受理、“一件事”联办机制推动下,婺城“营转非”事项办理走在全市前列。截至目前,已有86家教育培训机构在无差别受理窗口完成“营转非”事项办理,办理率97.7%。
同时,强化数字赋能,婺城区开发“红动婺城”App,开设“学史力行·实事我来办”专栏,向全区投放10万个二维码,老百姓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把诉求反映到区里。截至目前,已梳理各类问题、诉求达万余个。(孙武斌、周垚、月映红、吴晓慧;记者沈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