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发展聚焦

金华婺城“下山安居创富”让群众“共富”共享幸福生活

2021-10-25 16:2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微信图片_2021102512105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陈力、记者沈贞海

“下山奔共富,生活更幸福。”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把“下山安居创富”工程作为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先后开展下山脱贫、下山移民、异地搬迁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进山区百姓增收、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共同绘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花满婺城新图景。

据统计,十年间,婺城已累计建设7个移民新村,整村搬迁50个村,完成1.2万人的异地安置,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就业难、就医难、娶亲难、发展难等问题,做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今后5年,婺城区还将计划搬迁安置15个行政村,移民1万人左右,打造全省异地搬迁婺城样板。

整村搬迁畲寨焕新颜

走向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婺城区聚焦实现共同富裕,积极探索推进少数民族村发展的有效举措,涌现出以琅琊镇水竹蓬村为代表的共同富裕典型,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水竹蓬村是婺城区4个少数民族畲族村之一,也是婺城区第一批实行异地搬迁下山脱贫的行政村之一,原居住在沙畈乡境内海拔1175米的竹蓬尖旁。下山前,该村是有名的无粮田、无通信、无电、无公路、无学校的“五无”村,村民生活封闭落后、异常贫苦。“村民要买一担米,就要早上出山,直到晚上才能回来。”水竹蓬村党支部书记蓝寿林回忆,外地媳妇怕嫁山里郎,还没上山婚事就“吹”了。

唯有下山,才有出路。1999年5月,按照“整村下山、异地安置”的思路,水竹蓬村开始搬迁,并于2000年完成搬迁。全村在3个月内完成43幢新楼房建设,村民住进新居,圆了下山梦。

在水竹蓬村看到,一幢幢排列整齐的楼房,掩映于浓浓树荫之间,畲族文化墙、独具畲族特色的景观小品、休闲长廊、文化广场、绿化带、路灯等公共设施错落有致,描绘出一个和谐美丽的新畲寨。

组装、按扣、成型……59岁的水竹蓬村村民王有香趁着农闲时节,在家里进行来料加工。“每个商品组装完成挣5分钱,一天能组装2000个,家里生活费不用愁。”她笑着介绍,来料加工不用出远门,家务活都能带上。在水竹蓬村,像她这样的来料加工户就有20多户。

既要搬得下,又要稳得住,更要富得起。近年来,根据水竹蓬村实际情况,婺城区量身定制系列对口帮扶方案,努力构建精准化的脱贫协作体系。每年人社部门举办餐饮服务、车工、焊工等各种行业的就业技能培训10余场;区、镇妇联发放贴息贷款助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带动妇女就业30余人,为村民创收近30万元。通过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入股区级消薄项目,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余元,同时,因地制宜建成300亩红豆杉基地,逐步开发有机茶、高山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每年实现村民增收20多万元。

据统计,近年来,水竹蓬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1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68万元,年均增长率150%以上;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告别“省定经济薄弱村”,先后获评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示范村、省A级景区村庄、全国文明村。

下山创富共圆“安居梦”

今年9月23日,在金华市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婺城区箬阳乡琴坛村村民刘香花一边帮市民选芋饺、千层糕,一边告诉记者,在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的指引下,她家早早地下山创业,凭着制作面点的手艺,在城里租了店铺,生活越过越幸福。

“搬到这里后,生活各方面都方便了很多。”从原塔石乡高田村搬出来的村民李土华说,过去外出不方便,现在小区门口就有公交车站,可以就近打工赚钱。村民们也表示,当初担心不能适应新环境,生活上会有困难。而今,搬出大山天地宽,这里的居住环境更加舒心,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满怀信心走向幸福的新生活。

在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60岁的居民廖根富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投身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助力文明城市巩固提升。“我们社区由婺城区8个西南山区乡镇的移民组成,大家虽然生活习俗不同,但亲如一家。”廖根富的声音爽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廖根富的老家在塔石乡鱼潭村,海拔有600多米,交通闭塞,生产单一,且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2016年,他响应政府整村搬迁的号召,一家四口搬迁到了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二期。“这里交通方便、环境好、就业机会多,我们住得特别舒心。”现在,他自己在市区做生意,家里生计不用愁;女儿也已经成家,一家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据了解,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共分四期,一期、二期、三期位于乾西乡上陈社区,四期位于乾西乡湖头社区。自2004年以来,共安置来自塔石、沙畈、箬阳、莘畈、岭上、琅琊、长山、安地等西南山区乡镇2650余人。

从2001年至今,婺城区通过下山脱贫工程,先后建设了汤溪、琅琊、长山、汤溪南门、上邵、乾西、蒋堂等7个移民新村,已累计整村搬迁安置30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共计4611户12253人。

眼下,婺城区已进入新一轮的“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现在不仅要让他们住得好,更要让他们富起来。”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办主任倪玉奎说,目前他们正在对移民进行劳动就业大摸底,以帮助山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拓宽渠道托起发展梦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蒋堂镇蒋罗路与白汤下线交叉口的蒋堂移民新村(二期)建设工程项目现场看见,200多名工人分布在地下车库、阳台、室内等地,热火朝天地忙着进户门和电梯安装、涂料粉刷、铺设雨污管线等工作,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正有序运转,各条工作线紧张忙碌,项目整体施工有序推进中。

据悉,该项目位于已交付的蒋堂移民新村一期(阳山翠园小区)北侧、蒋堂镇下尹村南侧,项目总投资4.3亿元,用地面积约77.4亩,总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建设22幢11层小高层住房建筑、2幢6层住房建筑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建成后,可提供864套安置房,预计可安置沙畈乡、塔石乡、莘畈乡、箬阳乡等南部山区群众约1300人。

目前,项目24幢主体结构全部结顶,室内外装修工程已完成,正紧锣密鼓开展室外配套工程建设,包括绿化带建设、内部道路建设等,处于紧张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底可实施首批安置分房。

为更好保护水源涵养与生态功能区,浙江省金华市实施生态搬迁政策,推进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婺城区分别在乾西乡、蒋堂镇等地建了两个移民新村,实行公寓房安置。2013年起,蒋堂移民新村一期(阳山翠园小区)迎来了安地镇马畈坑村、箬阳乡横坑村、沙畈乡水碓基村、莘畈乡大坞头村、塔石乡高田村等5个乡镇23个村的移民。截至目前,已有301户近800人在此定居生活。

“当初动员村民下山时,村民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必须挨家挨户做工作。”1993年,因修建沙畈水库,居住在婺城南部山区的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5个村整村村民搬迁至耕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蒋堂镇,合并成现在的沙畈村。

沙畈村党支部书记虞锦明回忆道,下山以后,一条宽阔的大马路,就“通”到了村民的心窝里。

“移民前,村里的主干道只有八九十厘米宽,对向行人担着一担草,你都得侧身避让。”现在,平整的水泥路代替了高低不平的石子路,崭新的楼房取代了低矮的泥土屋,家家通电、户户都有自来水、垃圾分类等“关键小事”带来了农村环境的大改观,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现在仅靠房屋和山林的租金,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超120万元,村集体资产达4000多万元。”虞锦明说,现在村里还建有省级居家养老中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发展前途更广了。

微信图片_202110251210543

微信图片_202110251210542

微信图片_202110251210544

微信图片_202110251210541

微信图片_202110251210545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