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发展聚焦

浙江嵊州:桑蚕吐丝工业强,袅袅越音文化兴

2021-05-20 11:0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胡吉、记者沈贞海

层层叠码,桑蚕吐丝。

每当隔着玻璃站在陌桑高科无菌室外看着工厂化养蚕的成果,浙江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都会想起殷切嘱托:希望巴贝成为世界一流的领带生产制造企业。“希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国际竞争力导向,发挥比较优势,构筑竞争优势。”

作为“领带名城”嵊州的真丝领带龙头企业,巴贝在茧丝绸产品研发生产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但巴贝对于茧丝绸的依赖,使其难以摆脱原料市场的制约。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浙江省人大代表,对于巴贝的嘱托,实质就是对我的要求。”金耀说,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就必须对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蚕桑界来一场天翻地覆的技术革命,从天然养蚕转向工厂化养蚕。

工厂化养蚕这个无从借鉴的命题,注定一路坎坷、披荆斩棘。

从2011年开始,巴贝与省农科院、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工厂化养蚕全产业链研究并产业化。目的,就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整合优化,进一步提高丝源自主掌控能力,避免产业受制于原材料价格。

成功谈何容易。在接下去的6年多时间里,金耀每天早上8点在办公室里听到的汇报几乎都是同一个名词:“失败”。

但金耀和他的团队坚信,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铺就的彩虹桥。任何有关育蚕的细枝末节,他们都不会轻易放过。特别是金耀,每一项关于蚕茧的试验方案,每一台关于蚕饲养的设备,每一味关于蚕饲料的配方,每一道关于生产的工艺流程,他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懈怠。

虎父无犬子,有了金耀的率先垂范,他的儿子、陌桑研究院副院长金丰也一心扑在了工作中。这位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年轻硕士,日复一日地改良着蚕饲料,虽然人工饲料由豆腐渣、玉米粉、桑粉、复合维生素配比而成,但这个配比的调试,经历了数万次。

机会总是喜欢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如今,巴贝已培育出适合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专用蚕种,研制出了工厂化养蚕的低成本人工饲料及配套饲养工艺技术,建立了工厂化养蚕环境控制体系和病害防控体系,建立了人工智能工厂化养蚕技术体系,实现了工厂化养蚕的产业化开发。

而“巴贝”那种敢于创业、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的企业精神,也迅速受到了各方关注。2019年6月,“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杭州举行,各级领导高度肯定企业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做出的贡献,并向中外记者推荐这一科技创新样本,要求全省上下讲好“巴贝故事”。

2019年1月20日,巴贝集团在杭州向全世界正式宣布,“正式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这个世界性难题,其通过7年探索和努力的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正式投产。”

金耀,也有了更加深远的目标。他说,要在工厂化养蚕的催化作用下,让中国的丝绸制品成为世界一流,为嵊州打造“中国丝高地”提供支撑,为浙江省夺回并掌握丝绸产品话语权提供最切实最核心的保障。

如今,位于嵊州城东,总投资28亿元、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的陌桑高科二期厂房正如火如荼建设着。厂房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气势恢宏。马上,这里会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按年产10万吨鲜茧标准设计建造的恒温无菌工厂化养蚕车间。

以此为中心,“中国丝高地”将加速崛起。

工业兴的嵊州,文化同样鼎盛。

甘霖镇东王村,是中国越剧的诞生地,粉墙黛瓦、曲径通幽。

深冬的东王村,每逢冬雨,这个小村就会笼罩在水汽氤氲中,更显江南韵味。

“一直想来越剧之乡看一看,今天如愿以偿。”

“嵊州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容丰富。”越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继承和保护好传承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情怀经年,素雪梅香。115年前的清明节,李世泉、钱景松、高炳火、袁福生、李茂正等落地唱书艺人以稻桶搭台,借用竹布大衫、马褂、竹布裙、菩萨蟒袍胡须和女人的包头等唱响袅袅越音的那个香火堂,见证了越剧表演人才的代代辈出,见证了越剧由嵊州走向上海传遍五湖四海的历史变迁,也在新时代见证了对于越剧的深切关怀。

东王村的村口,矗立着一棵两百多年树龄的老香樟,枝繁叶茂蓬蓬如盖,是唱书艺人“出门上香拜三拜,回家铜钿一千八”的圣地。一百多年前,在这棵樟叶森青的老树下,劳作归来的农人聚在此处说些民间故事,唱些田间耕作的小调;一百多年后,在这棵老树下,中央首长拉着村民的手,招呼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时任东王村村主任的李秋顺表示“此后,我们趁热打铁,在东王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越剧文化。”

现如今,东王村香火堂前风景依旧,特别是村口新建的古戏台,搭配园林水景,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村居生活相映成趣,已成为百年越剧薪火相传的象征,成了村民生活的精神寄托,受到了越剧戏迷的极大欢迎。

每年的3月27日,全国各地越剧名家和戏迷都会在此汇聚举行纪念活动。到东王村去,俨然已是越剧人的朝圣之旅。

“越剧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浙江人民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此番讲话,至今让越剧从业者记忆深刻、催人奋进。

甘霖镇施家岙村,这个和东王村同饮一江春水的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如今在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中闻名遐迩。为加强越剧原生态的保护,以施家岙村为核心打造的越剧小镇,在2019年元旦开园迎客。

越剧小镇,以“越剧为魂、旅游为基、农业为根”的定位,以5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建设,意欲成为全国戏曲戏剧艺术交流体验的新乐园、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的新平台、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嵊州越剧艺校,已于2010年异地新建。这座一期总投资1.68亿元港币、占地150亩,集越剧教育、研究、交流和展示于一体的越剧艺术学校,已成为中国越剧诞生地嵊州的标志性建筑,嵊州乃至全国越剧事业发展一个新的育才高地,还吸引了海外友人来学唱越剧。

值得一提的是,嵊州目前已正式启动了推动越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得到了海内外众多越剧爱好者的大力支持。

以前,我们常说“嵊州人,人人都能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现如今,这样的袅袅越音,正不断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享。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