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今年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一项重要工作。确保“双链”畅通安全,对于上海落实中央要求,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记者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众多核心环节,做了大量布局;同时,大力促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以提升“双链”的活力与韧性。而上海两会期间,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强链补链”话题,代表、委员们也给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补链强链”中流砥柱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培育一批新增长引擎,这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显示,去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冲击,但产值同比增长8.9%,超过规模以上工业7个百分点,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7.8%,比全市工业投资增速快11.9个百分点,在整个经济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在去年上海新完成的1100多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中,有一大批正是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而大举投入的,可望在“十四五”时期建成运行,从而发挥其创新辐射和带动效应。比如,商汤、依图等人工智能“独角兽”各自投资数十亿元,启动建设新一代算力平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格科微、闻泰科技等相继在临港新片区布局百亿元级别的芯片项目,支撑上海向世界级集成电路集群迈进;此外,高温超导、碳纤维、石墨烯等关键新材料方面,去年也都有重大项目启动,整个行业走出了一波逆势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今年要在高端医用材料、民用飞机制造等方面开展 “补链强链”行动。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这两大行业已在集聚资源、补强短板。去年在沪开工的生物医药产业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20个,更重要的是,通过盘活空间、释放潜能,未来五年上海可为该行业提供1.2万亩的产业新空间,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同样在航空领域,临港新片区大飞机园去年秋天启动建设,目前已有20多个项目签约入驻,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
数据流为“双链”安全增添“软保障”
产业链供应链是否安全可控,不仅需要用真金白银的投资夯实“硬基础”,也需要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软实力”。借助自身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综合性优势,上海正不断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以“数据流”激活 “物资流” “技术流”“资金流”,以智慧敏捷的应对机制,为“双链”稳定运行增添一份保障。
威马汽车是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支新兴力量。去年,该公司提前部署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套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零部件供应和库存数据进行科学研判,从而有效避免疫情期间供应链断裂的问题;一旦复工复产,就能保证订单按时交付。在中国商飞位于上海浦东的大型民用客机制造基地,同样是基于工业互联网,200多万个零部件与人、机、车间的控制系统实时互联,提高生产效率超过20%,也成为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一道屏障。
整体上,上海目前已打造成15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出39个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建成市级以上智能工厂近100家。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和产业积累,上海目前正着眼于提升“双链”的安全系数,构建一个数字化支撑的“强链补链”机制。
具体来说,上海一方面以提升“精准测链”能力为目标,在钢铁、航空、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探索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态势的精准感知体系,可以对“双链”风险作自动监测预警;另一方面,为了在突发情况下实施“动态补链”,上海发挥工业互联网跨产业、跨地区、跨部门的连接、带动优势,将广大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对接,借鉴“众创”模式,打造数据驱动的柔性制造体系,使得中小企业有能力针对“双链”异常状况作出应急响应。
制度供给弥合产业创新闭环
在参加今年上海两会的代表、委员看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安全,不仅意味着未雨绸缪,更是一次重大机遇,有利于本市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产业布局高端化,加快构建上海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这一角度出发,代表、委员们就如何加强制度供给服务“强链补链”,提供了不少真知灼见。
市政协委员、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认为,作为代表我国参与生物医药国际产业竞争的核心城市,上海一直把创新药作为培育产业链的核心,原料药生产业务一度大量向外转移。但是近年来,随着原料药保供矛盾日益凸显,创新药的核心原料、关键设备忽然面临被“卡脖子”的问题。崔昳昤建议,为化解这一痛点,上海应尽快启动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链联动平台,与原料、设备、耗材等优势企业的精准合作,构建“上海研发+上海制造+中国原料”的自主创新药产业链。
产业链供应链的提升,既要通过研发创新提升能力,也需要通过“实战应用”淬炼能力,但是,在产业链薄弱环节,往往存在技术供给不被市场接受的问题,导致产业链创新链无法形成闭环。比如,根据市科协的提案,在我国一些具备全球领先优势的行业里,许多重大装备的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尽管国内一些材料企业已具备开发和生产能力,却很难敲开用户的大门。市科协认为,国家应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通过税收、奖励等手段,鼓励装备企业优先使用国产关键材料,打通从研发到应用的循环。围绕强化芯片产业链,市人大代表、上海科创投总经理沈伟国也建议“以应用拉动创新”。他说,芯片企业必须不断获得用户反馈,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性能;为此,政府应该引导鼓励各方面扩大对国产芯片的使用,构建“产芯联动”模式。
此外,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伍爱群提出,上海应借鉴“河长制”“湖长制” “林长制”经验,在重要产业链环节探索“链长制”。伍爱群认为,关键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往往体现出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特点,要实现“强链补链”,必须具备很强的协调能力,这是一般性行业组织难以胜任的。他建议,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应亲自挂帅,搭建产业链“链长负责制”,并邀请龙头企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一起加入团队。此举有利于整合政府与市场各自优势,精准研究设计“一链一策”,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强链发展之路。(记者 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