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开放30年来,从全国第一个新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第一个自贸区,浦东承担了大量的改革开放任务。攻坚克难,改革者闯出了很多新路,也形成了很多理念。这些理念凝结在语言中,向全国各地播撒,释放出比具体措施更大的改革推力。
“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打造全方位开放窗口
1990年开发开放之初,浦东这片热土只有阡陌农田和寻常巷陌。但当时的管委会食堂里,贴了一幅标语“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提醒大家在世界大格局中谋划浦东工作。
如这条标语所显示的那样,开放是浦东与生俱来的使命和最大特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浦东坚持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为引领,不断提高开放能级水平,努力打造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
一系列数据彰显出浦东的开放水平和实际效能:上海自贸区率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包括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在内,328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率先推出2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在外商独资公募基金、汽车制造等55个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集聚170个国家地区的3.62万家外资企业、35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时至今日,浦东的开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对照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做盆景要做苗圃”,在制度型开放上大胆探索、创新突破。
一线窗口“只说YES不说NO”——不断刷新浦东速度
今年10月下旬,上海外高桥口岸, 一辆接一辆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在码头集结。这批中国制造的Model 3标准续航版,正准备装船发往欧洲。
“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特斯拉速度”,是上海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之一。在“特斯拉速度”的基础上,浦东今年又创造了“山姆速度”,落户外高桥保税区的山姆中国会员旗舰店,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76天。
速度更快,服务更优。浦东始终以包容审慎的改革理念促进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重价值判断而不是技术判断,建立“只说YES不说NO”的窗口无否决权机制。这些举措有力助推了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新业态扎根浦东。
浦东的改革还在向纵深推进,面对改革发现的新问题,不仅不能“见了红灯绕着走”,还要“主动创设信号灯”系统。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说,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今年疫情期间浦东率先试点远程身份核验系统,实现企业足不出户“全程网办”。其后又试点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搭建“审批大脑”,进一步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成为超大城市治理样板
坐在三面落地的景观玻璃墙前,喝茶、看书、发呆,室外的绿树蓝天和波光粼粼的黄浦江一览无余……在浦东,这是不少市民周末最愿意度过的闲暇时光。
这样的生活听起来很贵?完全不是。
在黄浦江东岸22公里的滨江岸线上,每隔1公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供市民免费休闲、打发时光,它们被统称为“望江驿”。虽然平均只有200平方米,却拥有一线江景,并提供完善配套,无障碍厕所、母婴室、含自动售卖机和充电功能的休息室……
很早以前,浦东开发就有一个“开火车”的观点:“火车是要一起前进的,不能扔下几节不管不顾。浦东开发不只是经济开发,更是社会开发,要追求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如今,秉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的理念,浦东的民生投入连续多年快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覆盖全区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和“15分钟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办成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浦东组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在智能化、精细化城市治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将浦东打造成为我国超大城市的治理样板。
三十而立从头越。浦东开发开放,是闯出来的。这种闯劲,在去年挂牌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秉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攻坚精神,今年前三季度,临港新片区产业投资完成202.3亿元,同比增长52.2%。从去年揭牌到今年10月中旬,临港新片区共计签约项目410个,涉及总投资额逾2800亿元。
改革蹄疾步稳,发展只争朝夕。人们期待,浦东继续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奇迹。(何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