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访谈

帅朝晖:芙蓉峰下主城兴

2025-03-17 11:05     中国发展网

640

中国发展网  2025年的这个春天,以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让中国科技以极富进取精神与创新活力的形象让全球瞩目;一部集中国138家动漫公司,历经5年打造的动画电影《哪吒2》,不断刷新全球电影票房纪录,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标志性事件。

无论是在创新科技赛道,还是文化传播的汹涌浪潮,又或者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掷地有声,相信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中国正变得愈发自信。

春雷乍动为惊蛰,万物生机等一春。每一个春天都令人心潮澎湃,每一座城市也都在春天里孕育生机。位于芙蓉峰下的浙中之城金华婺城,又将迎来怎样的“春天”?中国自信的背景下,金华婺城的信心和力量又将如何迸发?

处于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婺城,以什么样的作风突围崛起?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锻造婺城铁军?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引领婺城高质量发展?不妨从婺城区的发展轨迹,一起来解锁主城崛起的奋进密码。

640 (1)

(一)践初心:信心比黄金重要

都市核心区,千年州府地。

婺城,故称“婺州”,是金华的主城区。公元907年,五代十国时期,吴王钱镠就在这里修筑了厚实的城墙,时称婺州。自唐开元中期以来,婺城一直为金华郡治、州治、路治、府治和专署驻地。

临江而生,孕育千年的州府之地,一路奔流的婺江,凭借独特的地理特点和文化属性,俘获人们的芳心,滋养着浙中地区的万物生灵。

若漫步婺江畔,人们的视线必离不开一处“琼楼绿水”。公元494年,南朝东阳太守沈约被婺江风景吸引,建造了雄伟的玄畅楼,楼高数丈,巍然屹立于婺江一侧,将历史风华尽收眼底。沈约还亲自作诗《登玄畅楼》,之后,以另一首登楼有感而发的五言诗《八咏》的每一句为题,作了8首长诗。由此,玄畅楼有了一个千古流传的名字——八咏楼。

喜这“琼楼绿水”的,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在《题八咏楼》中,她一反“愁容”,词风陡然一转,写道:“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首气势恢宏的诗句千百年来为世人所赞颂。而兴于两宋的婺学(金华学派),从吕祖谦、唐仲友、陈亮到“北山四先生”……代代名儒,砥砺廉隅、披沙拣金,成为浙东学术思想流派的潮头,其思想深刻影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大众,为婺城这座城市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婺城从一个传统农业区到现代产业新城,从城市“后花园”定位到现代化都市经济核心区,一举成为长三角城市圈的重要城市之一。2024年,婺城GDP突破400亿元大关,首次上榜全省“工业大区”,成为“八八战略”在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但横向看,先进县市渐行渐远,发达地区加速奔跑,类似地区追赶超越拼劲十足,婺城已在新一轮发展中慢了一拍,落后了一步。

主城地位不强,核心区首位度不高,经济总量不大,这样退无可退的形势下,婺城的出路在哪里?开春以来,婺城先后召开了民营经济和作风建设大会,婺城人吹响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强链兴业、赶超进位,扭转困境、突围崛起”的号角。

信心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力量和精神支柱。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起伏不定的行业行情。压力越大,越需要我们凭借坚定的信念,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从困境中突围而上。今年以来,中央、省、市各方面都积极推出了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的政策。政策力度加码的窗口已经打开,需要我们敢破、敢战、敢争。

破,就是破思想的“枷锁”。通过“ 大转作风 突围崛起”行动,以“五破五立”为主要内容,破除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愿拼、不敢闯、不会干等诸多问题,以思想的突破,实现全局工作的大突围、大奋进、大跨越。

战,就是“干拼抢”大抓落实。干部状态决定了发展状态,主城崛起首先是干部崛起,没有好的作风,主城崛起就变成了空谈。必须坚持干字当头,更进一步、更大力度,以实干推动落实,以实干赢得发展。

争,就是对标高线寸土不让。只有“取乎其上”,争当排头兵,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动真碰硬的劲头、众虎同心的合力,才能在工作中快人一拍,赢得先机,实现突围崛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拥有千年文化奋进史炼就的自信,婺城在这个春天奏响的“主城崛起”奋进曲,一定能不惧“行路难”,迎来春暖花开,仓廪丰实。

微信截图_20250312111342

(二)强发展:空间要靠拓出来

初春,金华古城墙上的青苔已悄然吐绿,婺城大地的产业版图也在突围崛起的浪潮中悄然重构。

今年以来,围绕“ 大转作风 突围崛起”行动,聚焦“强链兴业 赶超进位”,婺城上下奋发图强,拼搏实干,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为企引路、帮企搭台、惠企减负,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一同投身“主城崛起”的新征程。

与周边县市相比,婺城在产业能级和空间布局上的差距明显:义乌依托全球小商品市场成为国际商贸枢纽,东阳以横店影视城和建筑业稳居经济强县,永康以扎实的工业基础,成为国内外五金和电动工具、厨具的生产基地。而婺城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位列全市第七。

问题的核心在于“主城不主”——2024年数据显示,婺城区占金华市区经济总量比重已降至32.2%,较五年前下降5个百分点。占金华全市经济比重仅为6%。产业能级不足,不仅缺乏百亿级龙头企业带动,部分工业园区的区域亩均税收,仅为其他县市同类园区的60%。因此,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在空间重构中实现经济突围,打赢向存量要增量的空间再造之战。

微信截图_20250312111418

拓展发展空间,奋进不屈、敢为人先的婺城人,从未放弃开拓的步伐。

破“低小散”产业困局打好组合拳。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三年行动中,实施“机器换人”项目237个,加速制造向“智造”蝶变跃升。以万里扬、今飞控股为龙头建设的5G智慧工厂,产品质效翻了一倍。这种“老树发新芽”的改造,让五金工具、汽摩配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今年,婺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

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强链补链延链。近三年来,婺城累计招引落地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是之前三年的两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四成以上。这种“链式招商”模式,迅速补强了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今年,婺城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实现政府投资只增不减,民间投资百花齐放。

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发展新动能。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飞扬智能制造平台入选省级“新星”业群培育名单,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82%。这种“创新雨林”生态的构建,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力。今年,浙师大金华科创园开园运行,创新“高校+地方+企业”的产教研模式,推动科创平台和重点产业链深度耦合,努力形成既有“一马当先”又有“万马奔腾”的创新潮涌生动局面。

锚定“港”“廊”“链”主战场抢抓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框架下,全面融入浙中科创走廊,构建起“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婺城”的协同模式。与G60科创走廊建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承接溢出项目上百个。高质量推进“公铁水”联运、港产城融合专项规划编制,着力打造“华东国际联运港西区”新标杆。这种“借船出海”的开放策略,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维度。今年,力争轻度新材料、无人机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值突破55亿元。

土地集约利用创造立体空间。实施“零地技改”项目151家,新增产业空间42万平方米。楼宇经济蓬勃发展,通过“工业上楼”模式,飞扬智能制造平台实现亩均投资强度超2000万元。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38家,链接上下游企业500余家。这种“向天空要空间”的探索,构建了“数字孪生”空间,重塑了城市经济密度。

交通动脉贯通带来发展格局质变。国际陆港枢纽综合交通立体网络基本成型。杭金衢高速改扩建、金建铁路等重大工程,使婺城区从区域交通末梢跃升为浙中交通枢纽。特别是沪昆铁路外绕线工程,释放出12.8平方公里城市黄金地块,相当于再造一个城市CBD。这种“以空间换空间”的智慧,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生机。

站在金华山巅俯瞰,婺城的发展图景已突破古城墙的轮廓。从空间重构到要素重组,从产业重塑到能级跃升,当数字经济与制造文明交融,当历史文脉与现代产业共振,一个更具张力、更富活力的婺城必将奋勇崛起,为金华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作出更大贡献。

微信截图_20250312111403

(三)铆拼劲:实力要靠拼出来

一座成熟的城市,面对发展的顺境和遭遇的逆境,以及“顺”与“逆”的反复切换,要有定力、快反应,以确定性的工作来应对发展中的不确定。

婺城的突围之路,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是一场思维和认知的觉醒。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内的几个案例:

深圳大疆的创新崛起故事揭示着最朴素的真理:五位香港科大毕业生攻克无人机飞控核心技术后,自然形成了百亿产业集群。这种“人才引领产业”的正向循环,印证了人力资本才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合肥政府押注京东方、长鑫存储的案例,展现了决策者的人力资本洞察力。不是简单比拼税收优惠,而是构建涵盖院士工作站、技能培训体系的人才生态,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培育出“芯屏汽合”产业矩阵。这种战略耐心,本质上是对人的创造力的长期投资。

微信截图_20250312111431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进化史,就是一部草根创业者的奋斗史诗。从“鸡毛换糖”到全球超市,没有宏大的顶层设计,而是依靠百万商户在市场竞争中锤炼出的敏锐嗅觉。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远比精心设计的产业规划更具生命力。

站在百年变局的历史隘口,区域竞争的“胜负手”早已不是资源禀赋或政策红利的比拼。当“杭州六小龙”引领新质生产力,当ChatGPT重构知识生产,当新能源革命重塑产业版图,唯有回归“人”这个根本变量,才能解开财富创造的密码。

婺城的希望,深植于其独特的“双螺旋基因”。一方面,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山水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吸引人才的禀赋。另一方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20年的83家增长至2024年的200家、增幅达141%,婺城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科创领域的人才集聚地。未来,婺城需要凭怎样的勇气和智慧,以怎样的作风和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浙中人才科创高地?其核心在于重塑干部精气神!

思维重塑。一直以来,婺城都涌动着思想解放的澎湃动能,始终在突破认知边界。要以“钢板无缝找砂孔”的攻坚精神,全面深化“ 大转作风 突围崛起”大行动,树立“钱是人挣来的”“面子也是人挣来的”的理念,锚定“港”“廊”“链”主战场,跳出县域思维,打造拥抱都市区经济的新格局。保持“誓争第一、事争一流”的拼劲,以思维的转化推动作风转变与信心提振的良性循环,形成推动婺城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价值重构。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经济数据的比拼,更是认知维度与行动效能的较量。培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抬头向上、对标高线,树牢“跳起来摘桃子”的理念,指标争头部、考核争优秀。要摆出考场、拿出真功。每季度召开一次基层党委书记交流会,常态化开展村社党组织“书记竞跑大比拼”活动,真刀真枪比一比、赛一赛。建立奖惩并举、能上能下机制,全面激发干部活力。

制度重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婺城谋发展,一定不能拘泥于过往,必须锐意进取,锐意改革。建立区领导月度工作例会制度,目标举措进度“三张清单”工作推进机制等,“宁做冲锋陷阵的卒,不当裹足不前的将”,形成一级一级“带着干”、上下“协同打硬仗”的浓厚氛围。探索实施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制,继续迭代优化分类考核办法,将项目招引、产业培育、政策创新、要素争取、改革谋划等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加分项,充分调动全区上下强创新、谋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力支持广大党员干部放心干、放手干、大胆干。

环境重造。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坐标点上,城市竞争早已超越高楼大厦的比拼,转向治理能力、创新生态、人文品质的深层较量。实行“首问负责制”,挑战再大也要奋勇前进,困难再多也要迎难而上。要遏制“面子冲动”,坚决不搞贪大求洋、盲目乱干、哗众取宠,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定期开展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优化“一心四站”,为企业成长“加速”, 为企业提供“就近办”“集成办”服务,真正践行“把麻烦留给政府、把方便留给企业”的作风之变。重塑“人”与“城”的价值共生关系,打造最优营商发展环境。

“天下事向前则有功。”当低效用地化作创新沃土,当千年古城链接全球市场,当“等靠要”思维让位于“拼抢闯”精神,金华学派的先贤学说唱和之声虽已远去,其智慧却化入山川河流,与时光同行于你我之间,静待婺城书写主城崛起的新答卷。

山川有形八婺景胜,芙蓉峰下主城正兴。

(作者系中共金华市婺城区委书记 帅朝晖)

【责编:沈贞海】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