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宁夏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可谓是“驾辕之马”“首当其冲”。自治区党委第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切实增加有效投资”,对全区投资工作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锚定了新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转变观念、顺应大势、抢抓机遇,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关键之策、作为补齐全面小康短板的支撑之基、作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之力、作为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托底之举,深入思考“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敢来投”的问题,切实在全区营造大抓投资、抢抓投资、重抓投资的浓厚氛围,不断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一、扩大有效投资最首要是解决“投什么”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税收结构。没有投资的增加和优化,没有项目的投产和达效,就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能的转换。当前宁夏还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信息化的拓展期、城镇化的成长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还很多,完善基础设施的领域还很广,补齐民生短板的空档还很大。只要想得深、看得准、谋得实,一定能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开辟新天地、开拓新境界、开创新业绩。
要在疫情“危”与“机”的转换中善谋实谋投资。这次疫情影响下“危”与“机”并存,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中央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在5G 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7大领域推进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地方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有效投资提供难得机遇。我们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对标7大“新基建”投资领域,主动行动、主动对接、主动争取更多的投资项目、试点示范和优惠政策落地宁夏。主动谋划实施一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项目,发挥宁夏在特高压、大数据等领域积累的技术与基础,精心谋划实施一批与新兴产业耦合度高、锲合度好的“新基建”项目,把这次疫情的“危”转化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机”。
要在产业转型上善谋实谋投资。宁夏的产业层次低、竞争实力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工业领域投资低、技术改造投资低、新兴产业投资低,如果这“三低”现状不能根本改变,产业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要加大工业领域投资,整合全区各工业园区产业项目资源,对现有的化工、电力、冶金、有色等工业产业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提高产业聚集力和产品竞争力。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引导企业运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新技术、新工艺,用5年时间有计划实施一轮有基础、有意向、有前景的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产出效益。要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实施一批新材料、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在创新发展上善谋实谋投资。从国际国内看,德国、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浙江、江苏等省区经济之所以保持快速发展,就是通过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催生科学技术发生“裂变”效应,持续为经济发展赋能。要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聘请专业组织、专业团队、专业人才,以“产业链链长+产业联盟盟长+行业协会会长+驻地银行行长”“四长”助推转型,以引进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研发机构、选投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个高管培训计划“四个一”加快转型,不断提高投资强度、经济密度、投入产出率。要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入更多财政资金用于对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起直接支撑作用的科研项目和科研人才。要聚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园区提质发展,实施建设宁夏“科技城”、密织宁夏“科技网”,构建一批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资本集聚的创新载体。
要在公共服务领域善谋实谋投资。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上还有许多短板要补齐,在公共服务上还有许多弱项要加强,在生态环境上还有许多欠账要偿还。截至目前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48项指标中实现程度不足80%的还有7项,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在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方面还有很多短板。要围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施一批“铁公机桥”、老城改造、城市管廊、物流节点等领域项目,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水平。要围绕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特别是抓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谋划一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领域的重大投资项目,以生态效应增强经济效应,让生态财富变成“真金白银”。要围绕民生服务,重点在脱贫攻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安全等领域谋划一批投资项目,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扩大有效投资最关键是解决“谁来投”
从投资主体看,主要有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民间投资、外国投资。长期以来,宁夏的投资主要靠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一度占总投资50%以上,民间投资的份额不断受到挤压,总体呈回落趋势。2018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20.9%、2019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13.6%。解决“谁来投”的问题,首先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该由政府投资的领域政府要责无旁贷、有所担当,该由投资平台撬动的领域平台要主动作为、积极进取,该由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要充分放开、激发活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能动性都激发出来、潜力都挖掘出来。
要千方百计在政府投资的引领力上“挖潜”。现阶段,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压舱石”作用短期还难以替代,社会投资一时还补不了政府投资大幅下降的“窟窿”。各地各部门要以制定“十四五”规划为契机,主动研究国家未来投资的方向、地方长远发展的需求、群众最为迫切的期待,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必须由政府承担的纯公共领域加大中央资金争取、加强地方财政配套、加力各方资金统筹,集中精力、集中财力、集中能力,做好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资金保障,不断夯实全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支撑。
要千方百计在平台的撬动力上“挖潜”。当前各地的债务负担都比较沉重,风险防范都遇到了“红绿灯”,举债空间也碰上了“天花板”,只有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才能找到根本的出路。对一般交通、市政管网、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等半公共产品,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BT、BOT等融资方式参与投资,探索在自治区设立产业撬动母基金、在各地各部门设立子基金,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多种金融融资产品,切实解决政府融资难问题。
要千方百计在民间投资的创造力上“挖潜”。与政府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嗅觉更加灵敏、市场化程度更高、投资效率更好。要大力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推行负面清单和产业准入的审管分离制度,清理民间资本准入的不合理限制,消除阻碍民间资本进入的不合理条件,保证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自由。要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投向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领域上来,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盈利能力、增强服务能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的规范性和公信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切实提升民间资本投资意愿,消除民间投资“不敢投”的疑虑,切实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要千方百计在招商引资的支撑力上“挖潜”。当前宁夏发展的不足根子上是资本存量的不足、根本上是项目引进的不多。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进一步加大东西部协作力度,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急需项目、紧缺资源,用好蹲点招商、精准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方法,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抓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要着力招大引强,聚焦引进大项目、强企业,围绕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现代纺织等产业,引进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引进一批“种子”企业,力争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要研究制定全区招商引资管理工作的规定,建立激励招商引资的具体办法,充分激发招商人员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让招商引资工作人员“愿意招”“主动招”“敢去招”。
三、扩大有效投资最根本是解决“怎么投”
这几年,宁夏大幅度缩减投资项目审批范围,投资管理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过程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但也要看到,与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投融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很多短板,体制机制上的一些“顽瘴痼疾”还没有彻底根除。扩大有效投资,必须创新机制、优化服务、畅通渠道,在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
要优化项目投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修订细化投资工作考核细则,将全区重点项目工程、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把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落地进度和实物工作量作为项目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各市、县(区)投资按总额、增速和产业类别进行排序、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职级晋升、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要优化项目投资督查机制,完善项目月度督查制度,督查、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在全区建立项目推进“曝光台”“监督台”“展示台”,对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在项目建设旺季,每周对项目进度、投资完成情况以及重大项目前期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每半月对全区重大项目按进展快慢进行分类统计,每月对各市、县(区)项目进度进行通报。
要优化项目投资激励机制,树立“为实干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鲜明导向,对在投资、项目、招商领域进度好、质量优、作风实的单位和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奖励、提拔重用,对不作为、不担当的旗帜鲜明地进行处理。
要优化项目投资联系机制,对区市县的重点项目,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形成“盯人、盯事、盯项目”的全程服务机制,牵头领导和相关部门当好服务项目建设的“店小二”“服务员”,定期听取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展报告,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四、扩大有效投资最重要是解决“敢来投”
当前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都面临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要主动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下大气力优化审批、土地、环境、融资等各类保障,切实打消投资商的后顾之忧,让投资商敢来投、安心投、放心投,让更多项目落地落实。
项目审批要“快”。全面实施“并联审批”,推行项目审批代办制、联办制、模拟制,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一口受理、网上办理、规范透明、限时办结”。当好“店小二”,推行投资项目审批首问负责制,投资主管部门或审批协调机构作为首家受理单位“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务,一家负责到底。
要素保障要“全”。破解资源要素矛盾是确保有效投资稳定较快增长的关键。要着力保障土地供给,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定期梳理和通报重大项目审批进展情况,加强用地计划与各类投资计划的联动;努力争取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土地指标,用足用好全区重点项目建设专项用地指标,积极做好项目用地占补平衡工作,加快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全面消除和调剂使用。要加强项目融资协调,加强重点建设项目融资的银项对接、洽谈,强化信贷支持;积极利用发行债券、企业上市、股权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为重大项目建设拓宽资金保障渠道;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落实好地方财政性配套资金,统筹安排各类政府性资金。要优化配置资源环境容量,对列入自治区级投资计划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配置环境容量指标,坚持“有保有控”,优化资源配置,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同时狠抓落后产能淘汰,坚决压缩一批落后产能,为优质项目腾出资源环境空间。
环境政策要“优”。好的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一个地方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要主动增强服务意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发展的关键来抓,自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当好企业的知音、增强服务的自觉,在全区上下形成服务企业、服务投资者就是服务发展的强烈共识,让诚心实意服务企业成为宁夏干部的一种自觉。要完善优化服务政策,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大发展的重点来抓,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16”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出台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组合拳,为企业“增氧”“造血”“强体”“打气”,推动营商环境大改善、实现地方经济大发展。要真心关心关爱企业家,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为企业家创造宽松、安全、友善的法治环境,切实增强企业家干事创业的信心,让企业家安心、暖心、放心。(作者李郁华,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财办专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