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多数指标处于回升或降幅收窄态势,反映出我国经济有较好的韧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二季度经济强势回升
疫情对我国经济短期冲击明显,一季度经济下降6.8%,但二季度经济增速很快修复至增长3.2%。
季度环比增速,更能说明问题。按照前几年的经验,季度GDP环比增速大致在1.5%左右。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速为-10%,而二季度环比增速强力回升至11.5%。
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殊为不易,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综合施策的效果。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一万亿元,发行一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且中央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的国债融资全部发放至地方基层,是一种“中央财政加杠杆”应对疫情冲击的方案。货币政策形成了“宽货币+重结构+降价格”组合,上半年三次降准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更加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
率先恢复的工业生产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个月保持正增长,4月、5月、6月增速分别为3.9%、4.4%、4.8%,工业生产在稳步回升。在政策力量的推动下,工业规模化生产恢复较快,随着需求的复苏,工业产能利用率也渐趋常态。
服务业生产指数的修复程度,超出部分机构的预测。疫情对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部分服务业影响较大,这使得服务业指数较晚转正。5月、6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和2.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务业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和6.6%,部分现代服务业实现逆势增长。
从生产端数据来看,工业、服务业增加值二季度均恢复至正增长,分别为4.4%和1.9%,而两者一季度增速分别为-8.4%和-5.2%。
拥有较大的国内市场、回旋余地较大,使得我国经济能较快实现恢复。上半年进出口数据超预期,也综合体现出我国经济的韧性。其中,民营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出口占比上升,就是典型例证。
“下半场”继续保持定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昨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二季度经济出现明显回升,多数指标处于回升或降幅收窄态势,但上半年GDP、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指标仍在下降区间,所以,目前的经济回升属于恢复性增长。
刘爱华表示,从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各个经济指标回升情况看,下半年经济持续恢复是有支撑的。第一,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为下半年持续恢复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疫情期间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为经济回升继续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宏观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从这些有利条件看,我们对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是有信心的。
“但也必须强调,当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扩散,世界经济贸易重启举步维艰,国内需求恢复目前也受到一定制约,稳企业、保就业压力比较大。”刘爱华表示,当前,宏观政策既要考虑保持政策力度,也要考虑可持续性,未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下半年会根据“六稳”和“六保”的落实情况作出适度调整。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随着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效应逐渐在下半年显现,特别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支持到位,新基建项目的大规模动工,预计三、四季度中国经济反弹的力度会超过二季度,进一步走向复苏,全年经济增长可能超出此前的预期。
“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我们还是应该清醒认识到,未来还需要一定举措,要保持定力。”连平表示。(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