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近日,丽水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两批深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松阳县古村落,以实地调研破解老屋保护难题,以青春行动探索传承路径。这场聚焦浙西南古村落活化的实践,不仅勾勒出从单栋老屋“点状激活”到整片村落“空间活化”的转型图景,更成为“千万工程”背景下,青年力量助力山区城乡融合、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作为“千万工程”推进中山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浙西南古村落的老屋既是承载乡愁的“活化石”,也是待激活的“潜力股”。此次丽院团队调研首站,选在遂昌县九龙山脚下的黄沙腰村—— 这里的省级文保单位李家大屋,其连片面积达5407平方米,其建筑风格别具特色,雕花窗棂、木质架构间藏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更被村民视为“精神家园”。
“要让老屋‘活’起来,先得摸清它的‘脉’”——团队队员们手持设备,细致拍摄老屋建筑结构、墙体风貌,将每一处岁月痕迹转化为具象素材;同时围坐村民家中,围绕“保护意义”“现实难题”展开深谈。调研中发现,本地人口外流、保护资金紧缺、区位发展受限,是黄沙腰村乃至众多偏远村落的共性困境。
面对难题,黄沙腰村村集体已启动“点状激活”尝试,通过“房屋托管”整合闲置资源,已在李家大屋内引入主题摄影展、怀旧体验活动,未来更希望能联动九龙山研学活动开展,谋划打造“山下研学客厅”,让单栋老屋的活化带动周边资源联动。而团队形成的调研记录与建议,为这一规划提供了精准参考。
若说黄沙腰村是“点状激活”的探索者,团队第二站——松阳县山下阳村,则是“空间活化”的示范样本。作为全国“拯救老屋行动”先发地,这座“中国传统村落”早已跳出单栋修缮的局限,以“修旧如旧”原则守护整片村落肌理,张氏宗祠、香火堂等核心建筑原貌修复,丁字巷道、月池格局保留传统智慧,连旅游线路设计都嵌入文物解说,20余名本地讲解员成为文化“传声筒”。
山下阳村书记说:“活化不是简单‘招商’,而是要守住文化本真。”调研中,团队发现山下阳村正以审慎态度对接投资人,结合游客体验反馈优化业态——既避免过度商业化,又让老屋在文化传承中产生经济价值。这种“保护优先、适度活化”的思路,与团队提出的“空间协同”建议不谋而合。
“老屋是乡村的根,青年是振兴的桥。”该学院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不仅为两地提供了专业建议,更践行了“青年入乡”政策导向。从记录老屋现状到倾听村民心声,从梳理保护路径到探索业态融合,青春力量正成为破解古村落“缺人才、缺思路”困境的关键支撑。如今,这场由青年团队助力的老屋保护实践,不仅是“千万工程”深化的微观缩影,更印证了一条真理:唯有守住文化根脉、激活空间价值、汇聚青年力量,才能让古村落成为兼具历史温度与时代活力的乡村振兴名片,为山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沈榕、贾静、田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