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老蒋家港东侧,瑞金医院闵行院区正拔地而起,补齐闵行南部没有市级三甲医院的短板,预计2028年竣工。
向东30多公里,中建材航空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基地落户大飞机园,主供C929中后机身段、后机身前段、后机身后段,计划年产机身段22套,产值约21亿元。
再往南,离海岸几分钟车程,长电汽车芯片成品制造封测一期扩建项目刚获批复,本土企业得以集中全部精力,在功率模组芯片激烈的国际市场竞逐中分秒必争。
近日,上海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还有重大民生项目加速落地,背后都有一只关键“推手”——环评改革。
习惯坐在桌后的审批人员纷纷站起身走到台前,主动敲开企业大门……当素以“守门员”自居的环境影响评价环节也“卷”起来后,企业获得感立竿见影:环评审批时间从平均一两个月缩短到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内,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约三分之一的相关项目已实现即来即办。
打捆
将多项审批并联,同步推进,或合并同类重复项目,不再重复审批,是行政审批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
于是,闵行区两座移址迁建的水闸施工单位头一回听说了“打捆”审批。
原闵行区北竹港节制闸和六磊塘水闸与规划差距较大,必须移址迁建,才能减小防洪除涝压力、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闵行区生态环境部门得知这两个工程是同一建设单位建设的同类型项目,符合“打捆”新政的条件,便将其材料合并审批,节省了多次公示和审批时间。
无独有偶,青浦区两家制造业的民营企业因为从事同一行业且恰好租赁了同一厂房被“打捆”。不仅省了审批时间,还节省了一半的环评材料编制费用。
更大力度的“合并同类项”举措在近期推出——符合条件的排污单位可免办环评直接办理排污许可。
在上海,“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客户要求芯片“越薄越好”,宏茂微电子计划采用晶圆片超薄型化切割研磨技术,但清洗废水排放量大幅增加。
该项目行业类别属于集成电路制造,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可就当企业负责人做好了“折腾”的心理准备时,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却建议直接申请排污许可证。
因为该项目符合新出台的环评与排污许可“一次审批”改革试点条件,可免于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和审批、免于实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企业负责人坦言,以前再快也是环评和排污许可同步审批,其实像重点污染物排放情况等方面的材料都是重复提交的,“现在的改革更彻底,真正让我们省心省力”。
主动
在项目动工前,科学预测和评估其可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然后提前制定措施预防或者减少项目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这就是环评。
通过严格的环评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固然重要,但不能等在审批桌后,等着企业找上门来再“守”。“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是在牢守底线的同时,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上海环评改革的核心就是让“守门员”转型为“店小二”主动出击,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保障。
这样的“店小二”不好当,敏锐的“嗅觉”和广泛的知识涉猎是必备素质。
“工业上楼”热潮就对传统环评构成挑战。“上楼”企业优先布局于规划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社区等范围的“智造空间”内,周边的环境往往更敏感,加之空间更紧凑,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排污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位资深环评专家将这种情况比喻成“角度刁钻的射门”,“守门员必须要有更多知识和经验储备,甚至比前锋更懂射门”。
经过反复走访调研,上海生态环境部门出台了“智造空间”生态环境保护指引,明确了“工业上楼”的环保门槛——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企业。
“我们在和园区接触的初期,就有工作人员来专门指导环保问题。”量准(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刘鹏飞坦言,他们这些生命科学仪器和生物芯片领域的专家在环评方面是“白丁”,很多环保设施的布局都靠环评部门“手把手”教,这才有了之后审批的“一遍过”——在一网通办报批后,受理当天就完成了批复。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中试等重点行业需求,上海均发布了专项政策包。
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泰霁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前沿药物研发的企业,曾因“非化工园区不得布局原料药项目”的旧规而一度陷入选址困境。
上海出台的生物医药专项环保政策将抗体药物偶联物原料药、小核酸药物原料药等5类产品纳入环境准入清单,允许在生物医药主导的非化工园区落地,泰霁生物得以落户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
微知卓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也受益于专项环保政策,企业计划在青浦区新增的商业化生产项目,因为新增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小于0.5吨/年,免于提交相关材料,大幅降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成本。
扩大
有了为不同行业和业态“量体裁衣”的经验,上海环评改革将目光投向了更大范围,比如产业园区。
截至目前,上海113个产业园区中的72个园区纳入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范围,90%入园项目可享受环评降等、数据共享、告知承诺等联动改革政策。
在此基础上,上海将改革范围拓展至产业园区外。目前,宝山、临港等6个地区已发布8份区域环评报告。
临港新片区PDC1-0402单元(临港科技城)是上海首个发布区域环评报告的区域。“区域整体做了环评,就成了一间‘样板房’,我们入驻前看一眼,就很清楚哪些东西要添置或者改动。”上海沛塬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高功率密度集成电源模组的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这种审批前的“透明感”是上海营商环境的一大优势。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企业在入驻后才发现“上当”,一些环节再怎么调整也通不过环评,甚至业态本身都不符合园区、楼宇的准入门槛。
而临港新片区的“透明感”给了企业安全感,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生态处“申请前服务”的帮助下,沛塬电子准备充分,通过告知承诺,仅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环评手续。
更大力度的探索已经启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透露,上海正在推进区级层面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一些区完成区域空间环评后,区内符合要求的企业项目可以享受豁免部分报告表和全部登记表项目的政策优惠,预计相关区域可豁免超过50%的报告表项目,登记表可全部豁免,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加速落地。(解放日报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