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直播间

“医者无疆万里赴新和” 一位丽水援疆医生的情怀与担当

2022-05-20 11:51     中国发展网

640 (2)

中国发展网讯 在丽水市第十批第二期援疆医疗队中,有一个微胖的身影,那就是我,我是刘建军,丽水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虽然才30出头,却是工作10余年的老“呼吸人”了。

临行前,医院领导及同事们为我举办了热烈的出征仪式。在深受感动的同时,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中医技术、中医精神带到新疆,切实担负起两地的技术与友谊桥梁的使命。

次日抵达万里之遥的阿克苏市新和县人民医院,担任新和县人民医院呼吸科的临时主任,正式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之旅。

不知不觉间,我已在对口援疆工作9月余,经过最初的岗前培训和一段时间的磨合,慢慢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援友之间、医护、医患之间都培养了深厚的情谊,真正做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

刚入院时恰逢新院区的搬迁,我深切的意识到医疗技术是极其关键的,所以在入疆前,我已提前与受援科室呼吸消化科沟通科室的短板,以便有的放矢,入科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到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技术”,耳穴压豆、中药泡脚、动静脉足底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述技术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为我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填补了我科的技术空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入院以来,以“援疆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与本科两位医生结成师徒,并进行了签约仪式、承诺帮带,手把手带教徒弟,耐心答疑解惑,对带教学员的每一份病历进行认真指导,提高徒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科室的诊疗水平,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带不走”的本地医疗人才队伍。

入科以来,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帮教学习,每日教学查房,查房中遇到临床少见病人时,详细讲述病因、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转归,遇到疑难危重病例积极组织大家讨论,提高了大家的病例分析水平。积极指导抢救病人,有次夜里1点了,病人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我立即打的过去参与抢救,等病人抢救过来转监护室时发现已经夜里3点了,家人的感谢让我倍感欣慰。随着新建的“丽新培训中心”落成,制定医护人员内科培训计划,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分批次,分层次,严要求,快速提高当地医护人员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

除了在医院的工作,我最喜欢下乡义诊(“杨帆工程”之医疗大巴扎义诊活动)了,每月开展2次,可以将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和民族群众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义诊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我们送去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药品及用药指导,听到民族群众用不熟练的汉语表达谢意时,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豪,在对乡镇卫生院的帮扶方面,定期进行业务指导,会诊病人,完善诊疗规范,促进双向转诊,帮助卫生院解决实际问题,为当地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促进了我们与新和各族群众的交流交往交融,加强民族团结,增进丽新友情亲情。

我还与排先拜巴扎乡结对了一户民族“亲戚”呢,怀着“亲戚的事,就是我的事,只要有需要,我们一定会出力”的感情,不定期送上生活用品及慰问金,这也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诠释。

新和县经过十批(三年一批)的对口援疆,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了,天空变蓝了,沙尘变少了,植树造林里面有一个“柯柯牙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我们有个“援疆林”,植树造林的开展使得降雨不在成为奢望,群众的各项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脸上的笑容也灿烂了起来。

我们还有个“老黄牛精神”,吃苦耐劳讲奉献,虽然每天工作很繁忙,但是日子过的很充实,不知觉间已过去大半,我非常感谢医院领导的关怀和鼓励,本次援疆工作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责任,我将牢记医院领导出征时的殷切嘱托,牢记党员的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克服困难,为祖国尽责、为新疆奉献、为人生添彩!(刘建军,系丽水市第十批第二期援疆医疗队医生)

640 (1)

640

640 (3)

640 (4)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