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直播间

“传承弘扬古中医文化是我的终身使命”——《炁脉抉微》作者刘清源访谈录

2022-01-17 14:10     新华社客户端

中医药的发展正面临着底数不清、保护不力、利用不够等问题,民间验方、秘方和技法的征集和抢救亟待重视……一批政协委员和特邀代表在不久前全国政协有关“加大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座谈会上如此呼吁。

“我非常高兴国家正高度重视中医药资源发掘和保护工作,而浙江省正出台多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浙江省现代炁脉健康研究院院长、古中医研究者刘清源说。

刘清源的古中医专著《炁脉抉微》于2021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他介绍,此书从医道方面揭示了炁、炁脉、炁脉与经络穴位、炁脉的组成及功能,以及“外挂丹田”式炁脉调理的判断原则、调理方法、调理阶段、调理效应表现等方面内容,并力图用现代语言对炁与炁脉作出新的诠释与论证。

古中医专著《炁脉抉微》

今年48岁的刘清源于上世纪90年代从卫校毕业后,曾在江西省兴国县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但不安于现状的他潜心研究古中医,实践炁脉调理方式,多年来大量的人从中受益。一位北京的资深媒体人患病后调理三年,如今身体状态良好。近日,他发消息给刘清源感慨道:“连西医专家也对三年的非药物理疗法表示崇高敬意。”曾任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郭占恒在多年亲身体验炁脉调理后有感撰文,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并携夫人捐资二十万元给炁脉调理培训机构。

2018年,刘清源在杭州创立专门研习古中医文化的浙江省现代炁脉健康研究院。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在给浙江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的复函中指出,该研究院的创立“有利于推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有利于促进中医药的学术繁荣”。

“我很高兴看到这本书的出版。”远在北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俞梦孙收到《炁脉抉微》一书后说。俞院士表示他最近十几年来潜心研究中医,与刘清源多次交流。他肯定炁脉调理“是有用的”,并认为刘清源办培训班的方式是“规模化传承古中医技法,是一个好方法”。

“这本书为中医开启了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领域。”多年研习中医的著名武术家、原杭州市体育局局长赵荣福说,他相信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视,社会各界将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炁脉学,推动其发展,造福大众健康。

“传承、弘扬古中医文化是我的终身使命。”一边在浙江、江西等地开办培训班传授炁脉调理技法,一边潜心研究并计划撰写下一本书籍的刘清源说。

研习古中医,像先贤一样调理自己的身体

问: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不禁想知道,炁和炁脉等概念蕴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养生理念?

刘清源:“炁”的读音与“气”“氣”相同,但包含了后两者的意思。然而,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炁、气、氣往往因口口相传而同音失辨,导致互相混淆;再后来是写“气”以代“炁”,“炁”被“气”所淹埋遮蔽。

炁,这个现代人看起来特别陌生的字,其本义蕴含着古代哲人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理解。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后,又有古人说:“道一生三生妙用,元精元气元神。”

在我看来,中华养生法门八万四千,究其根源不外乎立足于“精、炁、神”三大根基,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炁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拿现代人熟悉的电脑来做比喻,电脑硬件是“精”,电脑操作系统是“神”,电源是“炁”,没有电,再好的机器都运转不了。

我在书中阐述炁脉理论时指出,人体有三大系统:一是以血液(血脉)为代表的人体支撑系统,目前是西医的研究方向;二是以神经为代表的人体控制系统;三是以炁脉(经络)为代表的人体修复系统。用形象的话说,炁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就像地球对阳光的依存一样,地球上的生物依靠阳光的规律而生长,我们身体依存着炁的运行规律而生长,血就像地球里的水,炁似光,血似水,炁血平衡,万物才会长得茂盛,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

《炁脉抉微》的封面上有一行字——研习古中医,像先贤一样调理自己的身体。我认为,古中医跟我们现在的中医有一些区别:现在的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八纲辨证以及十二纲辨证来诊断,开出处方,然后我们吃下药物得到治病的效果;古中医则是观察疾病,判断疾病在哪里,然后用技法来疏导化解。

我们重点研究炁脉在人体中的机理及作用方式。因为很多原因,这套系统没有完全工作,当人体真正全面启动炁脉修复系统时,很多疾病将不治而愈。我再三强调我们是调理,而不是治疗,因为我们所有的方法不是直接作用于病灶,而是通过炁脉的修复功能起作用的。

用现代语言解读炁脉调理,让更多人受益

问:中医理论中的炁和炁脉在我们这些受西医影响很深的当代人看来,确实有些深奥。那么,在当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用现代语言帮助人们理解?

刘清源:确实如你所言,中医和西医差别很大。一直以来,炁只在小范围内被默默地研究和传承,甚至在中医界内部都没能充分展开系统探讨和研究。我认为,历史的发展,须对古老的中医学及其学术分支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和完整传承。十多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炁脉调理案例,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件事。秉承着这样的想法,2018年8月,我们申报成立浙江省现代炁脉健康研究院,获得了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与认可。

一方面要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炁和炁脉。我在撰写《炁脉抉微》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尝试。

另一方面,要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和实验方式去拓展和验证炁脉研究的数据成果。比如,中山大学检测中心对炁脉调理时患者排出的物质进行化验,其出具的检验报告称:“在使用秘制药油行罐过程中,人体所排出的物质样本里面,包括黄樟素、间苯二胺、领苯二甲酸二丁酯、双酚A,以及酞酸二乙酯、1-石竹烯、香兰素、反式肉桂醛、水杨酸甲酯等对人体有害的食品化工添加剂。”

干预“未病”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指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我们想知道,炁脉调理如何在治未病方面发挥作用?

刘清源: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医学是有病才到医院去治疗,实际上,中医是强调治未病的。扁鹊见齐桓侯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最后,“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这个故事蕴含着很多道理,也说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什么是未病?是不是所有的病都有未病状态,也就是疾病的病前状态?我们研究认为,只要不是急性疾病,所有的慢性病都有病前状态,也就是都有未病。比如,中风之前会有头痛、血压升高、血粘稠度变化、眼前瞬间发黑等病前状态,把这些症状消除就不会发展到中风。如果我们把“未病学”搞清楚,就可以采取积极的手段方法,有效干预疾病的发生率。

研究院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研究“未病学”,等到时机成熟时出版相关研究成果。

技术传承需要建立教学体系,培养社会责任心

问:今年11月26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加大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协商议政,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重要机遇,但仍面临人才瓶颈制约明显等突出问题。在炁脉调理的人才培养、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方面,您是怎么做的?

刘清源:2017年10月,我们在江西兴国县开办了炁脉健康职业培训学校,为革命老区的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免学费和保障就业等方式扶贫。学员中农村家庭子女占90%,不少是初中毕业未能上高中的学生,有的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有的是单亲家庭。4年多年,共培养了100多名学员。

复活古中医,只是它的疗法(技术),技术的传承就必须有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与传承的技能同样重要,一个是古中医本身的技法,一个是传承技法的教学规律,如果没有建立好的教学体系,就有可能会失传。所以这个教学体系的建立,甚至比技能还重要,因为教育体系建立了,新学员就在体系的学习中具备一种创新精神,我必须去完成教学体系的建立,这就是开办学校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培训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它本身的社会责任,要把整个技能的社会责任赋予学员。工匠精神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心。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学员的社会责任心。在学校家人有调理需求的学生占到百分之四十左右。所有在校学员的父母若有重大疾病,我们都提供免费调理。

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向相关部门申报时,我们属于技能培训班,也有社会办学许可证,严格意义上不能叫学校,但在技能培训的专业名录上,“炁脉调理”就像当年的电子商务科目一样,是不存在的专业。这种创新一时还未被完全认可,所以只能冠之为“保健理疗、经络推拿按摩”等社会熟悉的名字。在师资力量上,学校现有的老师全部来自于从前的学员,我们已经开始从社会上招聘一些有医学基础的人进行培训,进一步充实师资力量。

传承创新与现存规范之间的矛盾,希望有更多的认可与鼓励

问: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开征求《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草案)》意见,涵盖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定义、登记和认定、主管机关等。作为古中医文化的实践者,您在研究炁脉,开展炁脉调理的过程中,还遇到过除办学外的哪些困难?对于民间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刘清源:今年6月,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认定我为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为炁脉调理。为什么炁脉会发展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发展得不够好的东西才会变成遗产,它在发展过程当中获得的社会资源是不匹配的,需要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资源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时空距离概念,比如,生产了很好的东西,很多人有需求但是不知道;二是现代医学的诊断方式没有容纳古方古法。比如,民间有很多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但尚未被现代医学所肯定。

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被认可与支持的力度不够。我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在规范以外的。对规范以外的创新,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古中医领域的挖掘与保护,就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有更大的担当和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相关部门研究考虑在安全性保障前提下,就应该呵护和推动其合理存在与健康发展。最近全国政协专题研究中医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大家为此提了不少意见建议,相信会推动相关工作的。

目前我们正在申报国家中医药保护名录。2021年7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心主任刘剑锋率专家来研究院进行考察和调研活动,对研究院的工作给予肯定。

我希望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机遇中,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张奇志 余力)

【责编:倪珺】
原标题:“传承弘扬古中医文化是我的终身使命”——《炁脉抉微》作者刘清源访谈录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