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翁哲宁、蔡阳彪、记者沈贞
“千山万水,难隔两地深情厚谊;婺道一家,携手共绘发展蓝图。”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有一群金华婺城人,他们不惧山高水长,不远千里奔赴雪域高原援川筑梦,只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素手仁心,一根银针治祛沉疴:婺城乾西乡卫生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张小洁
当得知婺城区政府将选派专技人才对口支援道孚县时,张小洁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和医务工作者,应当积极响应号召,但家中两个孩子才三岁和六岁。“放心去,家里有我!”丈夫用坚定的话语打消了张小洁的顾虑。
到达道孚县后,张小洁在鲜水镇卫生院工作,并迅速成为卫生院中医科骨干医师,负责针灸康复业务和中药房管理。
对于中医针灸推拿理疗,道孚百姓的接受度相对较高,但因交通不便,卫生院会出现治疗器械缺乏的情况,导致有些治疗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张小洁决定向“娘家”乾西乡卫生院求助,乾西乡卫生院领导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发来医疗物资,这其中就有结奎期待已久的微针刀。
结奎是道孚县扎坝乡人,距离鲜水镇有70多公里,几周前曾因腰部肌肉劳损导致左侧腰腿部疼痛,但因居所偏远,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有限,未能及时就医。近日,结奎又因从事体力劳动再次伤及患处,接连数日行走困难疼痛难忍,在听闻村民夸赞的中医疗法后,慕名而来。
根据触诊与问诊,张小洁觉得最佳治疗方案是用微针刀调整肌肉的痉挛状态,但卫生院缺乏相关设备,张小洁只能结合临床实际,先为结奎采取针灸艾灸等保守疗法。
微针刀设备到位后,张小洁立即给结奎打电话,为其预约诊疗,但结奎却支支吾吾推说有事,张小洁立刻意识到,结奎可能是家庭条件困难,担心费用过高,为此,她为结奎申请了免除所有治疗费用,让他安心就诊。
如今,结奎已完成一个疗程的微针刀治疗,在电话回访中,他反复感谢张小洁,表示现在腰臀部基本不痛了,也可以正常走路了。
一根银针联通汉藏百姓,一缕药香穿越东西两地,张小洁让藏族同胞切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让杏林芬芳飘香雪域高原。
加减化裁,让中医学广传藏地:婺城区蒋堂镇卫生院副院长何子寅
转眼间,何子寅来到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支医已近四个月,当他翻开厚厚的处方本,才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开出的处方竟有300多张了,每一页处方上的临床诊断记录,都能让他回忆起曾坐在门诊室里的一位位病患。
“尽己所能,让中医药在祖国西部广泛传播,让藏族同胞享受与祖国东部相同的优质中医药诊疗技术。”这是何子寅向组织申请援派道孚时的所思所想,他深信,传统医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疾病预防、诊治、康复的实践经验和养生理念。但来到道孚后,何子寅发现,大多数藏族百姓对中医缺乏了解,就医时习惯选择西医和藏医,自己面临着一身医术无处施展的窘境。
正在何子寅苦苦思索如何破局时,73岁的格桑娜茜敲开了他的诊室大门,格桑娜茜是道孚中学退休教师,因职业原因,患上慢性支气管炎已有数十年,四处求医问药却不见好转,年岁增长后,病症愈发严重,止不住的咳喘常常让她寝食难安。恰巧格桑娜茜的女儿在道孚县卫健系统工作,对中医有相当的认知,当她听说道孚来了婺城区援派中医时,便第一时间推荐给母亲。
在门诊室,何子寅通过观声色听声息,询问症状细察脉象,拟出药方后叮嘱格桑娜茜一周后复诊。开方后的第五天,何子寅就收到了来自格桑娜茜的感谢微信,她说经过连续三天的服药,胸不闷了,睡觉安稳了,痰也能咳出来了,效果立竿见影,只是声音有些嘶哑,但与先前相比已经轻松许多。
复诊时,何子寅结合格桑娜茜的脉象和反馈,在格桑娜茜的药方中增减药味,找到了药物功效与病症之间的平衡点。
在何子寅的对症施药后,格桑娜茜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逐渐缓解,她也主动成为了道孚的“中医宣传员”,介绍受各类慢性病困扰的亲朋好友到何子寅处就诊。如今,前往道孚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何子寅处求诊患者络绎不绝,道孚各乡镇甚至附近各县也有慕名而来的。
“下个月,我们策划了下乡义诊活动,走进大山村寨传播中医药文化,身体力行促进中医药在藏区的传承与发展。”何子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