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陈链芳、邢吴波、记者沈贞海浙江报道 近年来,浙江省嵊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政策靶向作用,以党建为引领,狠抓队伍建设、项目抱团、构建机制等一系列强劲有力的“消薄”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嵊州辨识度的党建引领村集体“消薄”、提升共同富裕成色之路。
村集体经济底子薄、闲置资源收益低、村内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经济薄弱村的症结虽不尽相同,但对摘除这顶“薄弱”帽子的决心却不约而同,并已形成共识。
“消薄”作为攻坚的一项难点、痛点,还需要克服“一阵子”思想,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目标。嵊州市扎紧制度“篱笆”,采取结对挂联、动态监测、联评联测等方式,织密共同富裕“责任网”,全力构建村集体经济“消薄”长效机制。
结合“三驻三服务”活动,嵊州市常态化开展双挂联,选派100多名有热情、有干劲、有活力的年轻干部,到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谷来镇双溪村驻村指导员吕海员就是其中一员。
自去年4月担任双溪村驻村指导员以来,如何帮助所驻村走出集体经济薄弱这一困境,是萦绕在吕海员心头的一件大事。结合村里闲置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较多的现状,经走访调研,开展农民培训成了他的“第一步”。
“培育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吕海员告诉记者,通过不同的培训,让村民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能促进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及时掌握一些种植、养殖等技能,有利于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吕海员借助教体系统资源,定期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已累计培训100多人次;积极对接农业、水利等部门,为村子争取到建设资金6万元,切实推进农村饮用水、村庄道路及景观绿化等建设。
为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嵊州市积极利用“大数据+智能化”资产监管平台,深化运用数字化思维和理念,建立监测机制,推动形成农村“三资”科学规范、全程监管、全面覆盖的良好局面。
长乐镇发动14个薄弱村,以“村筹镇补”方式投资入股沃基小微园区项目,每村年均可增收4万元以上;仙岩镇西鲍村运用股权合作,将170亩土地的征地补偿款回借造纸企业,每年保底分红65万元。
贵门乡西景山村村社换届后,引进电商乡贤共同创办茶企合作社,农户负责茶叶的种植管理、采摘,村里负责做好农户的管理、茶叶的加工,电商负责线上销售、品牌推广,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收益按股分配,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共同富裕。
“消薄”工作曙光初露,嵊州市通过让农民变工人、农民变股民,不断增加群众的一般性收入、务工性收入、股份制收入和投资性收入,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得到越来越有效发挥,形成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嵊州市在去年全面消除91个“经营性收入低于20万元”相对薄弱村的基础上,今年更是主动对标“经营性收入30万元”红线,点燃了村级集体经济全域“消薄”引擎,走出了一条具有嵊州辨识度的党建引领村集体“消薄”、提升共同富裕成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