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是新时代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如何解决上海目前护理床位严重不足、养老床位资源不平衡的状况?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金外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亮建议,提高护理床位数量、平衡区域养老需求,进一步提升上海养老服务水平。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上海已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542.2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3%。同时,上海失能、失智老人超过60万,而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共计15.86万张,全市老年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床位数仅2.42万张,分别仅占户籍老年人口数量的2.9%和0.45%。
敬老在心,养老在行。近年来,上海不断努力加大养老床位的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上海全市养老床位总数从12.6万张增至15.86万张,今年1月更是出台了《上海市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管理办法》等办法,进一步保障养老床位和护理床位的供应;市民政局等部门也推出了《上海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设置指引》等管理办法,加强养老床位、护理床位的建设引导及统筹利用。
即便如此,上海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型床位,预计至2025年只能满足全市四分之一需求。此外,床位资源结构也不平衡,人口集中的“浦西七区”,养老机构占全市39.15%,养老床位紧张程度却远高于周边各区。而崇明区、奉贤区、青浦区、松江区等区域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水平却相对较低。
如何加快提高护理床位数量?陈永亮建议,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打通两类床位的归口壁垒,允许护理型床位与养老床位进行转换,将空置养老床位转化为护理床位。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订“2023—2025年上海护理床位筹集三年行动计划”,并通过提高护理型床位补贴力度、健全医疗护理人员就业保障制度等多种举措,鼓励社会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床位的建设和投入,从而进一步提升护理型床位供应比例。
怎样平衡各区域间养老需求?陈永亮建议,积极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例如,设置不同的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加大对郊区医疗设施、交通等公共配套的投入,鼓励在郊区发展中高端养老、个性养老,引导部分中心城区老年人向郊区养老机构分流。出台相关奖励和补贴政策,支持养老机构连锁化经营,实现不同区域的床位流通互换,让老年人“换床位如换宾馆”。通过阶梯型的护理床位补贴策略,提高郊区养老机构护理床位比例,并利用差异化的定价引导措施将护理床位需求进一步向郊区引流,从而在降低郊区养老床位空置率的同时提高全市整体护理床位的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