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舆情

让上海成为令人向往的安全韧性之城

2022-01-10 17:05     解放日报

去年11月13日,周六,家住浦东康桥的市民刘辰接到一通陌生电话,称他被冒名开了银行卡用于洗钱。正在通话时,手机屏幕弹出一则闪信,提醒他可能接到了诈骗电话。刘辰马上挂断电话,紧接着又接到一通电话,提醒他可能接到了诈骗电话。不到10分钟,康桥派出所社区民警严焕上门当面提醒,还向他宣传了防诈知识,令他既惊喜又感动。

大数据筛查精准预警,中后台对接快速处置,属地派出所民警上门了解情况——一次成功的电信网络诈骗劝阻,是上海城市安全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也是公安部门坚持“科技+人力”理念的具象体现。

事后,刘辰把自己的经历发到了朋友圈。一位朋友的留言引发大家的共鸣:“这大概就是生活在上海的安全感。”

每个普通市民的感受,是探索超大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初心所在,也是检验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刚刚出炉的第三方公司调查显示,2021年度上海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两项数据连续第9年实现“双提升”。成绩来之不易,而持续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安全韧性之城,更需要使出“绣花功夫”,精耕细作、久久为功。

 “科技+人力”提升安全韧性

“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是浦江两岸风景,还有马路上列队齐整的警察,护送游客过马路。”2021年最后一个夜晚,外地来沪游客胡俊峰和妻子在外滩度过了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跨年夜。尽管那天人头攒动、天气寒冷,但前往外滩的路上,有民警们全程守护,秩序井然。“我挺感动的,非常有秩序,也非常安全,羡慕每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刚刚过去的跨年夜,外滩滨水区客流突破35.8万人次,瞬时客流峰值达到3.3万人次,同比去年均大幅提升。胡俊峰不知道的是,就在外滩江堤之下,黄浦公安分局外滩治安派出所的指挥室里,一串串数据正汇集,大客流监测系统让警方能够精准预测未来1小时的客流、车流,及时采取精确疏导措施,从根本上杜绝风险隐患。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大到大客流管理力量的精准调度,小到街头占道的快发快处,每一个情况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依托“科技+人力”的理念和方法,上海警方积极构建动态、精准的“动态隐患清零”主动防范体系,聚焦人、事、物、车、火患等重点领域,分类分级分时空开展筛查整治,最大限度消除可能影响安全稳定的风险隐患。

数据显示,在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型城市,交通违法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首要原因,也直接影响道路通畅。2021年,上海警方深入推进交通大整治,并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行动,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3.7%。从去年3月开始,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在全市交通事故易发路口试点推行大型货车“右转必停”,并设置“电子警察”对违法行为进行抓拍,有效遏制大型货车肇祸趋势。试点以来,全市大型货车“包饺子”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57.9%。

2021年,全市违法犯罪案件接报数同比下降19.9%,全市入室、入民宅盗窃破案率达96%以上,连续第7年实现命案全破,连续第4年实现抢案全破。而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上海公安机关也持续织密治安巡逻防控网,最大限度把警力摆上街面、压到一线,切实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和控制力,社会治安持续向好。

  创新治理理念增强“获得感”

“探索实践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的城市安全治理,不仅是技术和手段的创新,更要理念与时俱进。”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时代发展将带来更多未知风险,如果公安部门没有理念上的创新,市民的安全感就难以保障。

在传统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非接触类犯罪活动日益成为市民安全的主要威胁。去年,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在全国率先建成“圈层防护”,会同金融、通信等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优化升级防阻工作体系,强化全链条打击,全力构建“全警反诈、全社会反诈”新格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破案数、违法犯罪人员抓获数同比分别上升13.4%、122.4%,直接挽回或避免群众经济损失9.58亿余元。

而在各类金融要素集聚的上海,一旦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不可小觑。上海公安机关紧盯“地下钱庄”等重大风险型经济犯罪,通过研判牵引侦查,全力斩断非法资金外流通道,去年共侦破经济犯罪440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83.4亿余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则是上海打造科创中心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近年来,上海公安经侦部门持续开展滚动研判和评估,全力维护企业和群众利益,2021年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涉民生犯罪案件1000余起。

平安为群众,更要靠群众。依托社区警务融入基层治理的优势条件,上海公安部门以社区民警兼任居(村)委副书记为抓手,统筹组织社区辖区居民、保安员、楼组长、平安志愿者等可依靠力量,实现及早发现尽早处置各类小风险、小隐患,共同营造良好的基层安全环境。

城市安全治理终究要回到人的需求和发展这一落脚点,在守牢城市安全底线的同时,更要为市民生活做好保障。比如,面对近年来多发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造成火灾事故,上海公安机关除了严格落实基层防火监督职责,更积极会同消防、房屋管理等部门,采取了新建改建集中充电场所、推广智能梯控系统等举措。在消除隐患的同时充分考虑和满足大家的实际充电需求。

 数字赋能自我改革,服务更优质

去年7月,在湖南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顺利办好历史户籍证明的李女士喜笑颜开:“原本开老房子的户籍证明,民警同志要翻半天。现在只要2分钟就能通过电脑查询到档案,真的很方便。”

数字赋能,让原本泛黄的纸质档案变成了电子文档,轻松实现线上查询。去年,市公安局在徐汇分局率先试点推进纸质户籍档案数字化加工,完成全区13家派出所25万卷、2000余万页户籍档案数字化加工任务,并研发基于公安网的信息交互、网上调档实战应用系统。

在上海,“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正成为公安部门努力实现的目标。去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做强公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目前已有343个审批服务事项接入市“一网通办”和“随申办”平台。公安“一网通办”评估成绩连续4年在全市排名第一,公安政务服务“好评率”保持在99.9%以上。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办理公安业务,公安机关在线上完善公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同时,还将全市户籍派出所全部建成综合窗口,实现了户籍、治安、出入境、交警等公安业务的“一窗办理”。

在专业人士看来,公安管理要关切市民的实际需求,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做好城市安全管理是基础,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

深入推进政务流程再造,打通内部关节,才能让群众办事更加高效和便捷。围绕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目标,市公安局持续进行“自我改革”。去年,公安机关推出“统一照片库”,方便市民“一次拍照、多次复用”;推行非机动车注册登记“好办”服务,提供信息预填、预约优先、材料预录入等服务功能,现场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一项项务实之举,赢得群众点赞。

“这项政策真是太方便了,我们夫妻不用再为了办孩子户口特意回趟老家。”去年11月23日,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浙江户籍居民徐先生仅用3分钟,就在杨浦区大桥派出所为女儿成功申办了新生儿入户业务。得益于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目前,包括跨省(市)新生儿入户在内的20项跨区域民生警务事项已实现跨区域办理。

不断提高城市安全治理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海公安部门正大步迈出坚定步伐。(邬林桦)

【责编:倪珺】
原标题:让上海成为令人向往的安全韧性之城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