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已成功创建21个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家门口”下沉式办公,能受理200余项政务服务。
村貌变 庭院美
泥泞的乡间小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宽敞的“网红”“打卡”道路;宅前屋后、池塘水系,串起了农村一道道最美风景线;家门口的健身广场,茶余饭后总是“人气满满”;村宅变身成了“五星级”民宿,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行走在浦东乡村田野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画卷,正愈发惊艳地徐徐展开。
变化从何而来?源于乡村振兴。
2018年11月,《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公布,浦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跟着时代发展的旋律,在乡村振兴领域频频创新探索,并交出了一份“浦东答卷”——
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工作目标,一个个大都市里的小村庄换了新颜,百姓更能尽享丰收的喜悦。当然,浦东乡村的“高颜值”并非一蹴而就。2017年,浦东在上海率先提出“美丽庭院”建设,这也成了浦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
作为全市首批、浦东首个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团镇赵桥村的蜕变有目共睹。院子里的废弃旧砖砌成了文化墙,墙上描绘的桥、小舟和莲叶栩栩如生,与村里的小河相映衬,打造出一片江南水乡的美景。
一个个院子干净起来,一户户农宅美丽起来。除了村文化墙,村民文化广场、小微景观等一批设施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东大公路沿线还打造了十里桃花景观长廊,脏乱差的农村“短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农村治理“精细化”
在“五违四必”整治、中小河道整治等一系列行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浦东以“美丽庭院”创建为切入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小庭院”入手,谱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这样的改造,成功地让浦东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为乡村振兴绘好了底色。
除了优美的乡村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同样是乡村振兴的另一块底板。随着“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村的软环境提升,百姓“最后一米”的问题得以解决,农村基层治理得到加强,在精细化上下的功夫,更让百姓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周浦镇界浜村,村委会拆掉了原来的围墙,串起了整个“家门口”服务中心,让村民随时随地都能走进“家门口”;村委工作人员下沉式办公、全岗皆通,受理着200余项政务服务;联勤联动站功能“升级”,智能化平台全天候“注视”着村里各类情况,遇到问题快速精准处置,保百姓安全……不间断、零距离、无缝隙的全方位为民服务体系已经建成。
产业旺 百姓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随着浦东乡村发展的良好底色底板基本形成,新区也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夯实乡村振兴内生驱动。
在川沙新镇,连民村以“五纵五横”的水网资源和优美的村容环境为依托,开始了“民宿+旅游”的特色产业探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宿游村”。
整合多家市场主体,连民村形成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提升乡村造血功能,让“连民人”口袋鼓了起来。据统计,近几年民宿项目的开发运营,为村民累计带来房租收入1120余万元,年均就业收入350万元,农产品销售和采摘体验收入近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03万元上升到现如今的3.27万元。
惠南镇海沈村是自行车奥运冠军钟天使的老家,这个“冠军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样展现着上海乡村应有的高品质。结合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海沈村挖掘奥运精神,推进“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发展体系。
“沪乡文化”主题村、“自行车运动”特色村、“乡村创客”集聚村……以海沈村为核心,惠南镇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推进“海沈、桥北、远东”三村连片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综合体,探索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一个个村庄悄然蝶变,浦东的乡村振兴实践,正逐渐结出果实。而在这篇名为“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中,浦东还将不断书写新亮点。(沈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