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吴房村位于奉贤区青村镇中部 吴房村供图
都说“大树底下不长草”,因为茂密的树荫挡住了阳光,使得树下小草难以生长。这样的道理也被用于形容城市化趋势中乡村目前遇到的困境。但在上海南郊,一个名叫吴房村的小村庄,却在“大树”下茁壮成长,被选为首批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全新道路。
吴房村位于奉贤区青村镇中部,这里盛产黄桃,每年3、4月,满村盛开桃花宛若“世外桃源”。但和其它农村一样,吴房村也是一个被老龄化困扰的村庄,村里的居民基本都是老人。但从两年前开始,村里的年轻面孔多了起来,特别是一群“95后”,让村子每天洋溢着年轻的活力。他们不是游客,而是在这里工作的上班族。一大群年轻人选择去村里上班,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化进程中极为罕见。
思尔腾战略投资部主管张一夫是云南昆明人,1997年出生,武汉大学毕业后来吴房村上班两年多。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原本他准备计划出国留学深造,但自从到吴房村开始毕业实习后,他的整个人生规划都发生了改变。“吴房村让我太震撼了,没想到中国的农村还可以这样。”张一夫说,他如今的志向就是励志投身中国的乡村振兴,而吴房村则是他的起点。他不仅自己来到吴房村,还介绍了一群同学好友来到这里工作,如今他所在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
一个原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江南农村,为何能如此吸一大批“95后”年轻人趋之若鹜?这要从两年前的一次蜕变开始说起。2018年底,吴房村按照上海市委提出的“塑形、留魂”要求,引入润途、中国美院等参与整体设计,重塑江南水乡风景如画的村貌景致,全面统一实施宅基地建筑风貌改造203户,沟通治理一期项目水系环境,实施乡村道路、污水纳管、天然气入户、架空线梳理等建设项目,为“三园一总部”打造独具水乡特色的“庭院总部”名片。
改造后的吴房村究竟是什么?它既是一个宜居的村庄,村民在田园风光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它也是一个景区,村里小桥流水风景如画,所有的建筑都被按照江南水乡的风格整修一新,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点;同时,它还是一个产业园区,目前村里已经有55家企业入驻,年产税4400万元。如今的吴房村,拥有着“三分黑七分白”的江南水乡建筑风貌,小桥流水人家的乡间野趣,还有企业、工作室、民宿、餐厅的混搭业态格局,一批批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来领略与众不同的乡村振兴样板。
张一夫所就职的思尔腾设计公司,是为吴房村整体乡村改造而设,如今也是村庄运营方。在它入驻前,吴房村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1447亩农用地和481户空置率极高的宅基地。过去几十年里,这些资源并没有真正发挥实效,不光村集体收入不景气,村内开支长期仰赖财政转移支付和综合帮扶,村民的收入大都靠零星种植几亩黄桃。
思尔腾的入驻,让招商引资成为了可能,为了把企业、工作室引入吴房村,村民开始自愿流转宅基地。一期项目中,61户村民把自己的房子,以20年租期流转给了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出面,转租给企业,一些村民收入顿时涨了十倍都不止。而村集体经济,也靠着宅基地转租壮大起来,这笔税收中的一部分和后续产生的红利,也将落实在村集体的账上。税金加租金,宅基地真就成了村民们的“金饭碗”。
此外,原先散落在村民手中的700亩农用地,也趁着这次改造一并收回,目前已流转85%。接下来,思尔腾公司就要用它们来实现黄桃的集约化种植。村民不再当“桃农”,而是可以受聘成为大型黄桃合作社的“养护专家”。一期园区提供物业管理、颐养公寓服务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也优先招录本村村民,吸纳富余劳动力,人均就业月收入2500元,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了转变的机遇。根据青村镇测算,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区域内村民户均年增收10万元,其中租金户均3万元、分红户均3万元、就业收入户均4万元。
“我理解中的乡村振兴,就是村民富裕起来,村里年轻人多起来,村容村貌漂亮起来。”张一夫说,在村里上班,感觉非常舒服,离开了大城市的喧嚣,在鸟语花香中生活工作,现代化的生活品质也一点没落下,最重要的是,他坚信自己现在的状态是未来的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农村的价值,回归乡村实现自身价值,并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道路中。
截至目前,吴房村通过统筹运营管理、整体管理,园区已入驻企业20余家,新注册企业64家。村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三大综合收益手段,2019年增加租金收入总计350万元,村民家门口就业收入总计180万元,打破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宿命,也为其它仍在振兴之路上前行的乡村,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