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杨浦区:人民城市绘就幸福画卷,数字经济长出新质空间

2025-09-26 14:41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报道 金秋时节,黄浦江畔风劲潮涌。9月25日,一场以“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主题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杨浦区委书记薛侃将杨浦区“十四五”期间的建设发展成果娓娓道来。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考察杨浦滨江时擘画的人民城市蓝图,如今已在这片热土上结出累累硕果:民生投入占比突破52%,旧住房改造让2万余户居民圆梦安居;信息服务业营收占全市五分之一,“大学—大厂—大V”的创新大三角拔节成长……杨浦区正以“日日新,又日新”的奋进姿态,展现“十四五”规划中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实景画。

社区温度:旧里蝶变织就幸福经纬

“拎马桶”时代今年彻底退出杨浦历史舞台。这一细节背后,是五年累计42.1万平方米旧住房征迁改造的硬核行动,是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的幸福叙事。

更令居民动容的是杨浦对“一老一小”的温柔托举,普惠托育点实现街道全覆盖,全市首个科创园区嵌入式托育园破解职场父母“送娃难”;“银发会客厅”与长者食堂星罗棋布,托起最美“夕阳红”。

同时,杨浦区将风貌保护、全龄友好、公园城市、韧性安全等理念融入城市更新,一体推进美丽家园、美丽街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努力让杨浦人民享受现代城市的美好生活。

创新速度:上下楼串联“数字雨林”

如果说民生是城市的底色,创新则是杨浦跃升的引擎。2023年杨浦区为了走好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提出要聚焦强化“创新四力”,全力推动创新发展再出发。

一手抓原始创新,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杨浦与各创新主体紧密携手,共建了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催生出了一大批高能级科技成果。“十四五”以来,有1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超四成市级科学技术奖在杨浦产生。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杨浦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两个重点方向,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四大新兴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大批数字经济企业链式集聚壮大。

充足的“阳光雨露”吸引一大批拔尖人才近悦远来,带动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杨浦区内两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五年来,累计进场成果1.4万余个,技术交易金额达到760多亿元。

近期关注度很高的“V聚场”,是杨浦建设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的首个落地场景。在简化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执法等方面,杨浦累计实施734项改革举措,全面打响了营商环境最暖城区品牌。同时,打造了一批兼具“烟火气和书卷气”“人文景和科技流”“时尚风和国际范”的科创社区、街区、园区。吸引了一大批头部“大V”和MCN机构踊跃入驻。

“四敢”气度:人人都是城市主人翁

推动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关键靠人。杨浦区大力传承弘扬“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四敢”精神,激励引导全区上下全面焕发杨浦“一股劲”。

这股劲充分体现在杨浦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上。一方面着力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打造一支“与科学家交流时听得懂话,与企业家沟通时接得上话,与基层群众打交道时说得开话”的队伍。另一方面建立“知事识人、依事择人”考核体系,让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平台、有舞台。

五年来,一大批杨浦干部活跃在旧区改造、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社会治理等基层一线,以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满意指数和区域的发展指数。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