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鲍筱兰 邱爱荃上海报道 如何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1月16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益民建议上海要进一步完善融资信用体系助力中小企业获贷无忧。
中小企业是经济体系中极具活力的主体,其数字化转型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然而,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资源供给之间的供需矛盾仍是老问题:银行信贷额度充足,但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复杂、风险较大,商业银行按照传统的合规监管要求操作,增加很多流程手续,甚至“有钱贷不出去”。
总体来看,“抵押贷”仍是主要授信方式,“信用贷”比例上升,但仍存在融资约束大、渠道窄等问题。同时,企业数据库不完整,融资信用平台共享不畅。近年来,上海建成并运行了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但目前依然存在数据质量、共享质效有待提升等问题。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央行、工信部等各部门之间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不一,导致企业在希望享受政策红利时,难以精准“对号入座”。
马益民委员以4个要提出建议,一要统一企业认定标准,完善商业银行对小微银行的授信细则 。 并根据企业规模、行业、资质等多维度分类不同的贷款风险评估,精准化贷款。同时,为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贷款设计可量化的尽职审查标准,优化小微企业的授信尽职免责制度。
二要创新政府风险兜底机制,鼓励银行机构敢贷、愿贷。建议可参考外省市做法,政府作为风险的兜底方之一,设立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辖区银行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放贷形成的不良贷款总体按某个固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引导银行机构敢贷、愿贷。
三要加快完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数字信用”生态体系。比如在建设统一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过程中,同时完善信用生态体系,除了信用服务机构,可以让更多数字服务商、咨询机构、数据供应商等企业加入到平台共建中,鼓励企业创新开发高质量、多样性的数字信用产品和服务。
四要以链主为龙头 探索新型“产融指数”。 以链主企业为龙头,抓好供应链金融,建议银行深耕专业领域,以市场化方式,和专业数字化服务商和链主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加速摸索“一链一策一批”实践模板和思路,根据不同行业制定具备行业特征的“产融指数”,银行与链主企业协同,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流通环节,加强各类政策信息的宣传,鼓励中小企业申请“信易贷”,让信用越用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