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政协委员郑杨建议上海要紧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机遇

2025-01-15 17:2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2025两会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1月1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金融委员会副主任郑杨建议上海要紧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机遇,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年伊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出台,50多条举措,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壁垒,促进人、财、物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郑杨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上海发展提出新要求、注入新动力。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力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核心枢纽。就内循环而言,其打破地域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动,使得上海能够深度整合长三角乃至全国产业链资源。在国际循环层面,上海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与丰富的贸易经验,成为我国对接全球经济的前沿阵地。通过强化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吸引国际高端要素集聚,如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机构等。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上海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与高端产业引领优势,打破区域行政分割与产业同质化竞争困局。借助共建产业园区、联合研发中心等合作模式,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长三角区域的链式布局与集群发展。三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与全新活力。市场开放深度广度拓展方面,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上海加速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吸引全球顶尖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落地。

然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上海还存在着不足。一是上海已拥有较为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但是,当前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试点碳市场的监管框架设计不够明确详细。三是上海现货与期货联动还存在企业及规则层面的发展阻碍。四是上海及各地高度依赖本土市场生存的企业,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拓展。

上海如何在“立”与“破”之间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因此,郑杨建议:一是加快推进上海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解决不同金融基础设施在对接过程中的标准差异、技术难题与监管冲突等问题。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制定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数据接口规范、安全标准与业务流程规则。打造统一的交易所技术平台,整合交易系统、清算结算系统、信息披露系统等核心技术设施。

二是推动上海完善监管设计,引导并推动各地碳排放市场规则并轨统一,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价信号。就碳排放而言,我国碳排放权市场正在经历从“试点先行与全面推广并存”,到“逐步完善、全国统一”的有序发展过程。上海碳排放市场建设可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条例》率先做出引领性规定和规则。

三是上海应加快推进现货与期货市场联动发展。协调现货市场监管部门与期货市场监管部门在规则制定、市场监管、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政策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无论是现货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还是期货公司拓展现货相关业务,都遵循相同的资质审核原则;统一交易行为规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现货和期货市场参与者按照统一标准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鼓励现货企业与期货公司通过股权合作、业务联盟等方式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兼具现货贸易、仓储物流、期货交易与风险管理能力的综合性市场主体。

四是国有企业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用足用好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充分发挥上海国资平台公司的“管资本”功能,助力上海国企重组整合,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主业突出、布局优化、竞争力提升。加快提升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地方国企与中央企业及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的合作模式,在资源投入、主业培育、人才支撑等方面制定了一揽子政策,给予企业支持,激发企业创新动能。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考核评价、研发投入、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制定相关措施,更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构建“政产学研用投” 深度融合的高能级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耕全国市场,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对内输出,带动管理、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的跨区域扩散,促进我国各地区实现协调发展。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