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日,39个国家的45位议员受邀走进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议员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是上海市民如何参与立法的。得知上海已建成3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确保在更大范围听民意、汇民智,不少议员现场点赞。
透过“他者”的观察维度,“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更广阔的参照、更丰富的内涵,上海的民主实践也更为具象。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提出五周年。回首这一年的上海人大履职,有诸多亮点和“首创”: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立法、首次对浦东新区法规开展执法检查、首次编制协同立法三年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提地的上海,为深化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专门制定《助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意见》,部署开展“十大行动”,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让立法、监督等充分体现民意民智,不负首提地的责任和担当。
外国议员走进人大。
汇民意:为首创性改革提供法治支撑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把地方立法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在推进“勇探新路、善谋新篇”人大立法质量提升行动上取得新成效。
去年11月28日,市十六届人大第十七次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商事调解规定》,这是充分运用浦东立法变通权,深化调解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
当天,还有两部浦东新区法规新鲜“出炉”,一部推进保税维修业务创新,一部强化责任建筑师技术主导作用。一个月后,《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运用区块链赋能电子单证应用若干规定》也相继出台,这四部法规均为该领域的“全国首部”,“发挥浦东新区法规创制性、变通性的独特优势,为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提供法治支撑”。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阎锐说。
为强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法治保障,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市人大在立法上勇探新路,不断为改革开路,为发展护航。比如发挥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作用,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助力三大先导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修订《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修订《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跃升。
握指成拳、聚势而强,这一年长三角协同立法掀开新篇章。市人大首次编制三年协同立法工作计划,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协同立法机制的文件。与苏浙两省人大同步通过的《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支持构建高效对接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是立法法通过后的全国首个综合性跨省域协同立法。
汇民意、聚民智,每一部法规满载着民情民意。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从 25 个扩展到 36 个,不仅优化联系点布局,还专设服务浦东新区法规联系点,街镇类联系点实现本市 16 个区全覆盖。透过这张民意网络,立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联系点全年征集立法建议7646条,采纳855条,生动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
察民情: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一业一证”改革规定实施后,有多少经营主体从中受益?执法检查中,代表们听到了很多精彩的“开业”故事。
瑞幸咖啡浦东门店负责人直言,“原来开个店要等20多天,现在店铺一装修完就能开业”。
“法规实施后,大大加速了我们新药注册上市的进程。”在张江药谷,不少药企代表点赞“白名单制度”,同时也吐露了创业中的难点、堵点。一旁的代表追问:厚植制度沃土之后,如何进一步激发药企创新活力?
过去一年,市人大在推进“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人大监督增强实效行动上取得新成效。上述场景是市人大与浦东新区人大联动,首次对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和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这两件浦东新区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实现了地方人大对浦东新区法规从立法到监督的工作闭环。
回首这一年,市人大持续跟踪“两旧一村”改造工程推进情况,保障民心工作加快推进;开展就业促进条例执法检查并组织专题询问,更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开展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执法检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连续第三年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督促严守安全底线。
无论是促发展还是惠民生,人大监督意在“民情”,重在“实效”。去年,市人大监督组向全市800 余名市人大代表发出两轮垃圾分类测评问卷,召开70余场座谈会,广泛了解社会各方的意见诉求。监督组还发动了16个区人大开展联动监督,分赴居住小区、农村地区、学校、医院、沿街商铺等实地调研,查找短板弱项,掌握真情实况。
细密扎实的监督调研之后,是一场高质量的专题询问。在去年11月29日举行的生活垃圾管理专题询问中,市容绿化局等十多个政府部门到会应询,从湿垃圾转化到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从混投行为的执法到末端处置,常委会委员将市民的殷殷关切带到现场,政府部门也毫不避难、诚恳应答。参会代表评价说,这场专题询问“问有责任、答显担当”。
凝民心:拓宽代表联系群众渠道
市人大代表孙慧没想到,自己的一份建议促成了一个公交站点的建成。这个位于上海老年大学钦州书院校区门口的公交站点,解决了老年学员的出行难。站点旁竖立起一块醒目的“通告”——“根据人大代表提议所设”。老年学员由衷感叹:“感谢人大代表,原来地铁到站后要走半小时,现在可以公交代步了!”
市人大代表陈俊杰去年加入了一场关于“长实线”的多方大讨论。讨论议题源于他的一份建议,“因为错过了变道,有人被动绕路,有人强行变道被扣分罚款,更多人因长实线排队而堵在了匝道口。”陈俊杰认为,高架、高速上一些过多、过长、没有明显提示的长实线急需优化。一番调研论证之后,市公安局采纳了他的建议,及时调整了上海道路非必要超长实线。
两位代表的履职故事,分别上榜2024年度代表履职优秀案例和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优秀案例。“我们努力将代表真知灼见转化为促发展、惠民生、暖人心的政策举措。”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邬立群说,开展优秀案例评选目的是为了健全代表履职激励机制,推动市人大代表建议实现“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
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这一年,市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作用,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大代表为民履职行动上取得新成效。
去年举办了8期上海市人大代表论坛。
为了更好地支持代表依法履职,市人大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组成人员常态化联系519位代表,同时健全基层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150位基层代表全程列席并作审议发言。
不仅上接天线,也下接地气,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进一步拓宽。这一年,各区人大积极推进“家、站、点”迭代升级,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点,架起一座座民意连心桥。“这不仅让代表在立法、监督等工作各环节听听老百姓的心声,也有效推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维护人民权益,彰显‘人民至上’的初心底色。”(解放日报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