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鲍筱兰 近日,“上海智库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上海‘五个中心’功能升级”在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举行。论坛聚焦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发挥上海排头兵和先行者作用,围绕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面临的重点突破口、发展新路径等方面深入探讨“五个中心”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认识、再深化。
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经济金融委常务副主任阮青、上海市决咨委委员张道根、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郑杨、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复旦大学教授袁志刚、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羽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等专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背景,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功能升级建言献策。
阮青专家作主旨发言时表示,深刻领会和担当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回顾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三十多年历程,总结其内在逻辑与成功经验,分析了“五个中心”建设存在的不足,系统、深入地阐释“五个中心”能级提升应该关注的方向和举措。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要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要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阮青认为,提升“五个中心”能级不能单兵突进,应有新逻辑、新关系,做到内在相互促进,相互赋能。“五个中心”应作为互为倚重、联动发展、攥指成拳的“功能聚合体”,需要统筹推进,共同发力,提升上海城市功能。
张道根专家从整体上为“五个中心”建设把脉,提出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大规模制造业拉动、大规模出口导向拉动、大规模房地产拉动、大规模基建拉动的模式难以为继,增长动力、增长方式、增长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5年仍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最关键的五年、最重要的五年。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其它与会专家分别围绕经济中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引领作用、新时期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新形势下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的路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等方面深入交流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踊跃发表,提出真知灼见。
在经济中心建设方面,袁志刚专家提出中国产业升级现象明显且速度较快,未来产业结构转型仍有很大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上海经济中心建设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引领作用。
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郑杨专家提出现在面临新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要鼓足信心,抓住机会,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加快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更高能级、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要做强做大资本要素市场,形成联接国际金融市场能力,提升经营主体全球运作水平,强化更加开放、更加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在贸易中心建设方面,彭羽专家提出全球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正出现新的发展趋势,日益重视数字化驱动国际贸易中心升级,比如新加坡推出互联贸易平台、贸易数据交换平台,凸显引领亚太区贸易供应链和数字贸易枢纽;日益注重贸易中心功能向绿色服务转型,比如伦敦是全球范围内广泛碳服务的交易枢纽,碳咨询、碳市场分析、绿色技术服务、碳融资、碳法律服务;日益强调发挥投资和贸易网络体系的枢纽功能,例如东京这点很明显,投资贸易双向功能打通,通过对外投资带动贸易出口和进口。
在航运中心建设方面,初北平专家提出仲裁中心的建成是软实力的体现,是上海乃至中国对国际经贸规则引领的体现,也是国际营商环境的体现。仲裁中心的建设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必须有创新的理念,才能把建设路径设计好。
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方面,姜雪峰专家提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吸纳和凝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制度体系。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模式创新。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加强合作机制,着力优化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创新孵化体系,打造创新服务平台,连通学校和产业创新链条,推动高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论坛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指导,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作为首批市重点智库,长期围绕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