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进一步做实机制、放大效应、打响品牌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共育国际一流科创生态

——“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问答实录
2023-07-26 11:26     上海发布

为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市政府新闻办推出“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将分别走进16个区,展现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7月25日上午,第三场发布会在松江区举行,围绕“强化策源功能共育科创生态”这一主题,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副组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介绍了松江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举措,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周诚、刘福升,松江区副区长陈容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对标一流国际营商环境标准,聚焦企业需求,

主动作为、改革创新

新华社:松江区如何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区内的科创企业?

周诚:营商环境是打造科创生态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始终对标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标准,聚焦企业需求,主动作为、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并形成一系列成效。

在提升服务方面,来松江办事可以少跑路,来了就能办成事。在“一件事”的改革上加大力度,目前在该项工作上已经形成74个项目,办件量超过80万件。通过“一件事”改革,来松江办事承诺的服务时间较之前减少了71.5%,材料的申请时间较之前减少了74.5%,办事人跑动的次数较之前减少了77.5%,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同时,在全市最早设立了“办不成事”窗口,为所有来松江办事的人提供了托底服务,包括解决各类企业主体和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疑难杂症。既实现办“一件事”能够办成,同时也监督各个服务窗口真正落实各项工作,让到松江办事都能办成。

进一步提升“两个免于提交”工作,并通过行政协助等方式不断优化。目前来看,在免于提交纸质材料方面已实现1652项、5519个材料免于提交。截至6月底,办结1500件行政事项,更加方便市场主体到松江办事。同时,松江在全市首创以政府主导、政策性融资担保批次贷款业务。到上半年,政策性融资担保批次贷款业务量已经达到26.8亿元,也开创了“政府、园区、担保、银行”四方协作的信用模式,深化科创板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作,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为九城市300余家拟上市企业开展精准的服务对接,并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成果转化基金,跨区域项目支持超过百亿元。

在市场和投资环境方面,推进容缺事项的办理清单,加快“证照联办”与“一业一证”叠加合并改革,更多领域、更多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为松江企业有更好的宣贯、培训指导、精准服务,开设了“小燕子服务发展工作室”,该工作室被市市场监管局评为“最美市场监管服务窗口”。松江在全国首创了“云监码”,创新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实现了“见码才是随机”“有码才能抽查”的双随机执法检查机制,真正使数字赋能行政监管,真正使企业感受到“无事不扰”。工程建设方面的审批工作也进一步提速,将涉及水务的15项前期审批工作一并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审查中心,从综合窗口统一办理,为前期水面积资源性指标统筹争取时间。松江枢纽建设就是凭借水面积、水票的统筹,在开河填河方面节约了时间,实现提前一年半开工。松江还创新了工业用地结余土地的分割转让新政,盘活了存量,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为更多的科创企业,特别是初创科创企业能够拿到建设用地提供了渠道。

松江进一步畅通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从关心营商环境的各界代表当中,选取26位“茸城体验官”,成为松江首批营商环境体验官,切实反映并参与协调企业关心的政策难点、执行堵点和监管盲点。不断优化对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上海企业服务云”等信息化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2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1家市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及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联盟的作用。打造“益企·暖云间”活动品牌,推出益企大讲堂等一系列子品牌,主题涉及金融专业服务各个方面,受到广大企业欢迎。

着眼未来,松江将更加着力于营商环境的全领域优化,聚焦世界银行对营商环境评估的最新体系,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助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的不断提升。

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头部企业

引领带动,做深做实产业联盟体系,提供高质量

金融服务供给,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大探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松江如何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跨区域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如何打通创新到制造的产业链?

刘福升:松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我们牵头九个城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导向,一起在顶层设计、协同制造、协同创新、资源配置和利益共享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科创+产业+金融+人才”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

第一,建立了产业链供应链协调联动机制。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指导推动下,协同九城联合制定“G60‘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等文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及其异地配套供应企业跨区域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在去年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第二,我们非常注重重点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出台实施“支持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合作的实施意见”,认定、培育九城市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头雁效应”,以市场化的方式提高产业链协同的效率和水平。

第三,我们非常注重做深做实做细产业联盟体系。用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要素,是G60科创走廊的一大特点。深化九城市“1+7+N”产业联盟体系,依托“联盟+基地+基金+园区+平台”多元化跨域合作体系,已成立16个产业(园区)联盟、11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出台联盟发展指导意见,实施汽车零部件、智能物流装备等细分领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对企业产业能级的提升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配置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作用。

第四,我们注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供给。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三省一市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深化落实央行“28条”金融支持政策。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引入“金融活水”,来赋能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九城市联动发行科创债92单、发行金额556亿元,绿色债98单、发行金额794亿元,占同期全市场发行总量的1/6。实体化运作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G60基地,已上市科创板企业113家。金融服务联盟成员单位拓展到498家,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机构累计授信融资总额超2.6万亿元。这些都非常好地解决了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方面的金融工作。

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创新没有先例,也是任重道远。松江作为策源地,将与其他城市一起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大探索力度,更好助力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助力高质量发展。

培育起步“早”、梯度培育“优”、创新能力“强”、

精准服务抓“实”,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做优企业服务

央广网: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特别提到了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创离不开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请谈谈松江这方面的培育扶持创新举措。

陈容:松江区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一直把专精特新作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深耕中小企业创新土壤。

一是培育起步“早”。早在2016年,松江就同时启动市区两级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是最早开展区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认定的区,也是最先设立专项产业扶持资金的区域之一。“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安排近1.4亿元资金,引导支持近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

二是梯度培育“优”。从区级、市级到国家级,松江区的专精特新企业阵营不断壮大,目前累计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56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66家。专精特新企业运行态势良好,今年1-6月,全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实现产值114.3亿元,同比增长13.8%;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产值480.9亿元,同比增长11.0%。

三是创新能力“强”。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中,有366家在细分市场领域名列全国前三,占总数的34.65%;其中有174家在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国内第一,占比达16.47%,绝大部分属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6+X”战新产业,实现了多个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此外,我们也加大中小企业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设,继去年“松江区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首批认定的全国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后,“松江区消费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入围“2023上海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为构建多层次集群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精准服务抓“实”。松江坚持把融资、土地等资源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今年上半年进行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用地需求情况调查,“一企一策”谋划产业用地供给策略,及时安商稳商。

下一步,围绕“到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00家”目标,松江将围绕完善创新生态、做优企业服务两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质资源加快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松江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联盟作用以及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载体,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更高质量发展。

着眼人民期盼,加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以民生底色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

不断满足松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五个新城之一,松江如何持续改善民生、办好实事,特别是在市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和养老方面,有什么推进举措?

周诚:松江新城一直致力于打造人民向往之城,持续推进新城公共服务高品质优化提升,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现在全区常住人口达到195.45万人,实有人口在230万左右,新城的“人口磁场”正在加速形成。增进民生福祉是新城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

一是加快教育规划资源建设。松江是人口大区,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超过60亿元,“十四五”期间,松江区规划基础教育基建项目共48个,已竣工21个,下半年计划再开工7个。对于大家特别关注的高中布点,松江从“十四五”以来力度不断,精准引进很多优质教育资源,使其均衡布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功开办华二松江分校、上外云间中学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与上师大签约即将引入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分校;华政附高已经招生,松江二中和松江一中这两所百年名校的改扩建工程也已在推进。同时,在产教融合上,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已正式挂牌招生。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以来,拥有1000张床位的松江区社会福利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养老机构之一。目前全区养老床位数占户籍老年人口达4.28%,已经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2022年户籍人口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3.81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松江将进一步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服务设施。持续推进医养对接融合,完善养老服务照护体系,持续打响“幸福养老”品牌。

三是加大卫生健康资源供给。松江已完成区牙病防治所建设,启动并有序推进市一医院南部院区二期、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区公共卫生中心等卫生重大项目,并实现了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松江区中心医院升三级甲等工作启动。未来将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围绕补短板、强基层、增效能,加强土地、规划、床位、人才等全方位支撑,持续推进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扎实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

同时,作为“上海之根”,松江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建成并启用,松江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海松江特展正在举办,保利剧院也已入驻。接下来,松江还将进一步加强上海科技影都和广富林文博集聚区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空间、更深度的文化体验。

在新城建设的同时,松江同步致力于公共服务资源的下沉,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为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围绕“职住平衡”“租购并举”,“十四五”期间新建、筹措15207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

松江区将着眼人民期盼,加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深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提高民生保障能力,以民生底色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不断满足松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

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解放日报》:松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接下来将如何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成果转化、产业融合?

陈容:松江区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紧密对接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集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建设“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续写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新奇迹。

一是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松江区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头号工程,2019年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制定出台《松江区关于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先后开展“专利清零”行动、“小升高”工程和高企倍增计划,培育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创板上市”创新主体梯度培育链。2022年,全区有效期内高企总数从2018年末的770家上升至2595家,年均增长率为49.93%,总量位列全市第三。同时,不断厚植科技小巨人成长沃土,持续发挥龙头效应,形成补链强链主力军,2022年新增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20家,新增排名全市第二,目前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总数达191家。

二是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策源能力实现全方位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稳步推进G60脑智科创基地建设,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获得国家CNAS实验室认可,上海陕煤高新技术研究院总部基地项目签约落地,Wiley-G60研究院落户松江。研发投入强度方面,2021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38%,比上年的4.59%高出了0.79个百分点,其中企业R&D投入占比87.7%,跃居全市第三,创历史新高,提前完成了全区“十四五”规划目标。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22年,89个项目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排名全市第二。科技金融服务方面,通过政策、金融、人才要素全方位发力和支持,支撑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今年1-5月松江科技履约贷、科创助力贷、小巨人信用贷规模持续增长,科技贷款总额全市排名第三。

三是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赋能集群发展。2016年以来,松江获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奖励106项。探索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实践,牵头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2021年以来立项扶持11个项目,加速全产业链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打造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先后认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医疗器械、卫星互联网、科技仪器等8个区级产业创新集群,助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特色产业一体化发展,并以获评的全市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区——松江新城G60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

下一步,松江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是深化创新主体培育,推动松江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大布局和引育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更有集聚度、更富创造力、更具生产力的顶尖科研平台集群。三是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快部署推进松江大学城创新园区建设,创建高质量孵化器。四是营造创新生态氛围,探索“拨投结合”机制,支持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早期技术项目。

坚持人才第一资源,聚焦服务企业主体,

服务人才需求,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文汇报》:科创离不开人才,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松江有哪些积极探索,还有哪些实招真招进一步筑巢引凤?

刘福升:近年来,围绕服务上海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松江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服务生态,不断强化人才政策精准供给,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服务举措,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服务企业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松江始终把企业作为人才的蓄水池和人才创新创造的载体,人才工作也是始终围绕科技型创新企业的引进、培育、服务展开。松江推出并不断完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10”人才政策,建立起一套围绕重点企业认定和优秀人才评价为基准的阶梯施策机制,通过实习实践补贴、录用奖励、培育奖励、生活补贴、人才公寓、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经济贡献奖励“多策联动”,实现对企业人才全周期服务和支持。目前已有2700余家企业完成重点企业认定,惠及人才超2.5万人,落实各类扶持资金共计5.74亿元。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主体、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二是聚焦服务人才需求。松江着力解决人才安居的“关键大事”,深入推进人才公寓、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党群阵地“四位一体”人才安居工程。汇集了1.7万套“拎包入住”高品质人才公寓,实施分层分类叠加联动租房补贴制度,给予人才每月675~4500元不等补贴,将人才租房支出控制在社会平均工资的10%左右。同时着力解决好产业人才的“身边琐事”,启建“1+18+X”人才服务矩阵,实现全区街镇、园区、产业集群人才服务站全覆盖,打通服务人才最后一百米;店小二实施“三送四办”零距离服务(送政策、送补贴、送服务,网上办、马上办、上门办、一口办),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食住行”全领域保障,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三是聚焦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按照市委陈吉宁书记对松江提出的“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的要求,松江聚焦大学生等青年人才集聚,坚持“走出去”定向定点引才,在立足上海、立足松江的同时,走遍武汉、南京、北京等全国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精准匹配松江企业需求和高校学科资源;聚焦海外人才回流,坚持“引进来”筑巢引凤共建,持续推动“G60留创园”“海外人才工作站”等双创载体建设;聚焦技能人才培养,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行工学一体培养新模式;聚焦高层次人才扶持,持续加大人才选培力度,推动“三大先导”和“6+X”产业职称评审工作;聚焦政校企合作,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激发年轻大学生创新创造的蓬勃活力。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发展。通过更精准赋能的政策支持、更务实周到的服务保障,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扎根松江、成就梦想,以人才要素汇聚助力科创蝶变,为推动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创新策源地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为推进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贡献松江力量。

【责编:倪珺】
原标题:进一步做实机制、放大效应、打响品牌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共育国际一流科创生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