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安排191个重大项目,不仅为了一时拉动经济

2023-02-20 16:17     解放网

■只有投资结构先转型,才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重大项目的目标不仅仅是当期的“量”,还有未来产业发展的“质”,以及可持续增长的“能”

■政府投资的方向应该是经济中那些外溢性很强的领域,且这些领域往往正遭遇瓶颈,一旦政府的投资缓解了卡脖子的现象,就会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企业、家庭和民间投资者都会从中受益

■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投资空间还很大。但投资只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当经济走出低谷,发展最终要回到消费驱动,以消费为持久动力

2月14日,在生物医药企业复宏汉霖的松江生产基地,技术员从零下190℃的液氮储存箱里,取出一根小指大小的细胞冻存管,放入细胞复苏仪。冻存管里沉睡的细胞将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复苏、分裂、倍增。这是一款新药的起点。

在这个占地200亩的生产基地,有几幢建筑已经启用,其他几幢或在建设或在规划中。这是复宏汉霖成立十多年来的第一座自建生产基地。尽管整体看来,这里还像是块工地,但公司高级副总裁郭新军难掩对它的热爱。在14日的细胞复苏仪式上,他对在场的员工说:“我们要把它当成爱人一样去包容。”

复宏汉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2023年上海191项重大工程项目之一。这些项目涉及总投资约1.7万亿元,涵盖科技产业、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有些是新开工,有些在建,有些接近建成。

春节过后,各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的消息频传。有人也许会疑惑,在上海这样经济较发达、设施较完备的地区,大规模投资建设是否还有必要?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市场主体、采访经济学家、查阅政府文件,各方面汇聚的信息表明,这些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一时拉动经济,更是面向未来,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复宏汉霖,复苏的细胞是一款生物药生产的起点;对上海来说,这些重大项目也可以看作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起点。

当下与未来

2023年上海重大工程中,排在首位的是“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这是迄今为止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它将为能源、生命、材料、物理、化学等多学科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过程探索、先进结构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从而在光子科学领域形成美国、欧洲、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为我国基础科学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开艳说:“可以把硬X射线等科创中心项目都看作是科技类的基础设施。上海四大功能中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都与科技息息相关,都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

这类基础设施常常被称为新基建。关于基建(包括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投资,长期以来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在经济下行阶段,逆周期基建投资有助于快速甚至立竿见影地恢复经济。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过度投资既浪费资源又会造成经济过热,威胁宏观经济稳定。其实,这两种声音并无必然的矛盾,基建投资也不是可有可无,重要的是投资是否有实际需求,是否有效。政府的公共投资要想成为有效的投资,就一定要回应经济活动的需求。

翻阅计划清单可以发现,2023年上海重大项目中包括不少基础设施。短期看,它们能促进经济在疫情后尽快恢复。但经济学家指出,这些项目的意义更要看中长期。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说:“大家常说经济结构转型,我认为只有投资结构先转型,才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2023年上海科技产业创新类的重大项目安排正是体现了投资结构的转型。这些项目的目标不仅仅是当期的‘量’,还有未来产业发展的‘质’,以及可持续增长的‘能’。”

今天的硬X射线项目让许多科技工作者回想起2004年开工的上海光源——当时我国最大的重大科学工程。《自然》杂志曾以“中国加入同步辐射俱乐部”为题报道了它的诞生。

十多年来,借助上海光源,我国在多个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逐步与先进国家光子科学领域缩短差距。

就在2009年上海光源竣工之初,上海已在思考下一代光源的前瞻部署,并计划向国家申请建设“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如今,前者已建成,后者则写在2023年上海重大项目之首,并预计于2025年建成。

“这些重大项目与上海的产业定位、民生改善、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开放和国际化都是一致的。”沈开艳说。

政府与民间

一说到投资,特别是重大项目投资,很多人只想到政府的公共投资。这其实是个误解。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就总量和结构来说,经济活动当中绝大多数还是民间经济,现在的中心还是民间投资。2022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政府投资的方向应该是经济中那些外溢性很强的领域,且这些领域往往正遭遇瓶颈,一旦政府的投资缓解了卡脖子的现象,就会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企业、家庭和民间投资者都会从中受益。”张军说。

在2023年上海重大项目列表中,无论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大项目,还是医疗卫生领域的补短板项目,或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项目,往往都有外溢性,都有助于牵引民间投资。还是以曾经的重大项目上海光源为例,这是政府投资的一个公共产品,但建成后,能为全社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服务。2019年11月15日,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成为第一款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获准在美上市的抗癌新药。他们正是利用上海光源,获得了泽布替尼与靶点蛋白的高分辨率结构。

除了政府投资项目,2023年上海重大项目还有大量民间投资项目。例如:位于浦东的ABB机器人超级工厂项目年内建成,是ABB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应用基地;位于临港新片区的积塔半导体扩产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打破国产汽车芯片制造技术瓶颈;位于青浦的华为研发中心建成后,将是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吸纳2万名人才入驻……检索2023年上海重大项目不难发现,大量民间投资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上海市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牵引作用。

不过,马海倩也观察到,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利润损失严重,今年企业利润能否回归格外引人关注,因为这事关未来民间投资的走向。她说:“现在疫情防控转段,再加上稳增长的政策助力,未来可能会有相对较好的修复,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政府要呵护向好预期。”

2023年1月28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为企业鼓劲、纾困、解难”“引导社会预期”“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大会上的这些提法为民间投资释放了明确的信号。

投资与消费

2022年,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1%。“固定资产投资是2022年稳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去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

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人均GDP不到美国的1/5、日本的1/3。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投资空间还很大。

“如果我们把经济发展比喻成一辆车,当经济大幅度下滑时,就像车要停下来了。想让它快速起动,就需要爆发力。用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就是这个道理。”沈开艳说,“但投资只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投资投下去、拉动经济,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增长而增长,是为了消费。”

当经济走出低谷,发展最终要回到消费驱动,以消费为持久动力。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有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解决居民面临的消费支出问题可能比投资更为迫切。经历三年疫情,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自雇型就业者,“手停口停”,但是却面临房租、水电燃气费用等刚性支出。张军说:“需要重点关注脆弱群体的消费支出恢复。”他呼吁,短期内政府向中低收入家庭发放现金补贴,填补他们收入下降后的消费支出缺口。(宰飞)

【责编:倪珺】
原标题:上海安排191个重大项目,不仅为了一时拉动经济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