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全城“有戏”!

2022-01-19 11:41     新华网

克服疫情压力,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近日携手交出一份逆势而上的成绩单:2021年全年演出6865场,同比增长81.4%;演出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5.4%,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8.25%。

国有院团是上海文艺的“主力”。有这份实力和底气支撑,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步伐稳中有进。随着2021年度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举行,各院团“掌门人”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大考”。守正创新、勇攀高峰——为了上海“全城有戏”,他们,一直在努力!

疫情不减活力 上海全城有戏

2022新年伊始,上海率先发布城市2022年度“演出月历”,令人耳目一新。按照名家名团、首演首发和市场口碑标准,上海遴选出394个重点项目,提前向公众发布演出档期。

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上海的进取步伐并未因疫情而凌乱。《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越剧经典《红楼梦》、海派杂技《时空之旅2》、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细细数来,上海已拥有一批驻场演出的口碑佳作,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原创力和辨识度。

2022年,上海还将打造主题演出季和演艺新秀场,全年将推出9个戏曲曲艺、8个亲子儿童、18个综合类主题演出季。这些演出季有的立足中心城区,有的辐射五个新城。此外,遍布上海全城的100个演艺新空间,也将推出深受年轻族群喜爱的沉浸式表演、小型特色音乐会、LIVE秀等演艺内容。

满满当当的演出月历、琳琅满目的艺术菜单,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活力最直观的“晴雨表”。疫情中,上海依然保持着亚洲演艺之都的水准、效率和追求。

回望2021年,令人难忘。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文艺院团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据统计,上海共有11部作品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交响乐《红旗颂》、沪剧《敦煌女儿》、杂技剧《战上海》、话剧《商鞅》、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芭蕾舞剧《白毛女》等6部大型作品陆续登台。民乐作品《共饮江河水》、昆剧《自有后来人》、京剧《红色特工》《换人间》、歌剧《晨钟》等也取得不俗反响。

疫情不减文化活力背后,是文艺院团的艰辛付出和努力。这座城市“全城有戏”“全年有戏”背后,隐匿着人民城市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奉为“至上”的初心。

“一团一策”大考 院团掌门人“接招”

上海国有文艺院团去年交出靓丽成绩单,离不开2015年起上海开始实施的“一团一策”改革——为每个院团量身定制发展策略,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活力,使人才辈出、佳作不断。

政策给力,但考核分外严苛。每年的一团一策考核,上海都“来真格的”,一方面以“硬指标”对院团进行年度工作绩效盘点,另一方面在现场采用“自己说、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的模式,让院团掌门人现场“接招”。

少谈成绩,多谈不足;少谈困难,多谈解决办法和明后年计划;既要看考核表上的演出场次收入和利润金额,更要谈剧目打造、人才培养、影响力“破圈”……记者在今年的考核现场看到,几位资深“考官”炮火猛烈、毫不留情。

“演出收入增长了,为何利润不增反降?”“一些文艺院团演出场次依然不够,少数院团的演出收入占整体收入比例过低!”“迎接建党百年而创作的一些作品,既然经过反复打磨,应该让更多观众欣赏看到,不能演出几场就偃旗息鼓”“对于现有的剧目应该好好盘点,那些反复修改依然差强人意的作品就应该果断放弃、作出取舍”“应该思考自己的明确定位,整合资源,规划好创作,运营更多能进入全国演出界头部的项目……”

考核专家们现场找问题、差距,院团掌门人则需要快速回应——这一来一往的“过招”之中,尽显真实水平。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去年打通内部资源,让旗下民族乐团和上海音乐厅联袂推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驻场演出、大型3D墙体秀,叫好又叫座。

虽然成绩不俗,专家们却未一味褒扬:“为何海上生民乐组合演出取得成功?因为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但如果我们对标央视《国家宝藏》节目,还有河南台的创意春晚,就会发现——把民乐、传统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还有很大空间。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我们要有新的样式给观众……民乐团的创作,胆子可以再大一点、步子也可以大一点,要有更大突破,去满足年轻人的欣赏口味。”

上海昆剧团近年来活力满满,去年演出收入更达到创纪录的1192万元,线上线下“昆虫”人数持续稳定增长;上海交响乐团去年推出《中国颂》系列作品,整体演出收入逾6000万元。对于这样的“领头羊”,专家们的“挑刺”更为具体细致。

“我们尝试去延长热门IP的生命周期。话剧《觉醒年代》将于7月预演,11月首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去年推出舞台剧《浪潮》、音乐剧《烽火家书》、话剧《红楼梦》等作品,演出收入也逾6000万元。

面对专家们何时出精品的质疑,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胸有成竹:“今后几年,上话将重点攻坚在上海本土现实主义题材开发与创作方面的难点,包括《心居》剧本孵化、《子夜》开发、《长恨歌》全新改版。”

勇攀文艺高峰 追梦日夜兼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艰难的时刻、最坚韧的努力,往往会带来成长的力量。

2021年,上海把驻场演出作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助力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感叹:“去年,我们歌舞团有两部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成为驻场演出,从一开始举步维艰,到现在演出了90多场,很不容易,更收获良多……”

“电波”和“朱鹮”是风靡全国的上海舞台原创精品,但在疫情重压下开启“驻场模式”,依然给上海歌舞团这名“市场优等生”带来了新挑战。

迎难而上、自我超越——经过不懈努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半年内完成84场演出,票房达3452万元。陈飞华发现,为驻场演出而招募的50多名年轻演员当中,有20多位都想报考歌舞团留下来,势头很猛!

“这就是上海文艺精品驻场演出的示范效应。上海正在给全国青年文艺人才提供一个追梦之地。”陈飞华说,1月11日上海歌舞团面向全国招募新演员,已收到近200位专业舞者报名。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电波”磨砺而熠熠生辉的舞者朱洁静,也已走上歌舞团副团长的岗位。出人出作品,这其中的人才接力、艺术传承,亦构成了上海文艺的又一个“样本”。

知难而上、守正创新——上海京昆艺术中心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经过多年耕耘、近悦远来,已成为集聚国内戏曲创新力量的中心舞台;上海京剧团的“青春跑道”坚持了10年,以夯实京剧人才金字塔的理念,为京剧艺术培养了一大批青春飞扬的顶尖人才,将寂寞跑道变成了“星光大道”……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过疫情压力淬炼,上海国有文艺院团又将挑起重担。据悉,对标亚洲演艺之都建设,进一步做强演艺“码头”“源头”,从举办大型演出满足观众观演需求、加快推进演艺大世界建设、助力五个新城发展等维度着手,未来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每年将至少完成各类演出8700场,比2021年的6865场又要有大幅增长!可以预期,随着2022年演出月历“打开”,上海这座城市随处都会洋溢着爱与希望的艺术之光,驱散疫情带来的灰暗阴霾……

上海,全城有戏。“有戏”,源自有爱有梦,亦是上海厚积薄发、应对从容的软实力!正加快建成更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召唤着更多文艺追梦人,勇攀高峰、日夜兼程。(孙丽萍、许晓青)

【责编:倪珺】
原标题:上海,全城“有戏”!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