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苏州:把慈善事业摆在重要位置 在促进共同富裕中传递向善力量

2021-09-06 17:07     苏州日报

9月5日是第六个“中华慈善日”,今年的主题是“汇聚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开启依法行善,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再到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力量,慈善事业被赋予了新时代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内涵。

作为一座德善之城,苏州始终把慈善事业摆在重要位置,与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一起部署、共同推进。广大爱心企业、慈善组织、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慈善力量凝心聚力,在扶弱济困、应急救助、公益事业等领域,用责任担当书写了一份有温度、有力量、有情怀的苏州慈善答卷。“十三五”时期,全市社会捐赠总额约77.5亿元,捐赠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选中,苏州排名全国第五,紧跟北京、广州、深圳、上海一线城市之后。

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芮静珈表示,站在“十四五”新征程上,苏州慈善也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在促进共同富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水平、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作出应有贡献,塑造苏州向上向善的城市形象,擦亮苏州民政创新打造的“益善苏城”品牌名片。

大灾大难面前

慈善力量冲锋在前直抵人心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社会各界为援助河南防汛救灾捐款超1.1亿元,有企业的大额捐助,如沙钢集团向河南省慈善总会捐款5000万元。也有个人捐助的聚沙成塔,苏州市慈善总会发起的“驰援河南紧急救助”慈善项目以及公益伙伴苏州工业园区慈善总会、太仓市慈善基金会、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的3个关联子计划,通过腾讯公益、公益宝等2个平台募集网络捐款超过1000万元、参与人数达27万余人次。“留言板”上的一句句鼓励、一声声祝福,传递着骨肉同胞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精神。

全国网友的爱心接力,也化成了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运抵灾区。同时来自苏州的志愿团队,也挺进灾区,开展物资运输、应急救援等各项志愿服务,苏州市红十字救援队、苏州蓝天救援队辗转河南多地,从险境中解救转移受灾群众3000多人。

面对大灾大难,慈善从不缺席,它召唤出人心向善的力量,排除万难、共度时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全市慈善力量发挥自身优势,累计捐赠款物近16亿元,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依法有序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疫情防控实际需求,开展防疫宣传、心理疏导、秩序维护、救助帮扶等各项服务,并聚焦重大群体做好关爱服务工作。

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处长高云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苏州慈善事业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下一步,民政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慈善力量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体制机制,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对应急状态下慈善组织的募捐活动、救助活动等给予充分支持和必要保障。同时,强化协调联动,畅通政府有关部门与慈善力量沟通的信息渠道,引导慈善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

精准对接需求

培育慈善品牌项目为民服务

今年是苏州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倡议,开展“同在蓝天下——慈善一日捐”爱心募捐活动的第20年。“慈善一日捐”活动形成了市“四套班子”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行动、全民献爱心的慈善氛围,过去19年已累计募集善款善物1.92亿元。

这是我市培育慈善品牌项目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苏州市累计投入3.5亿元,深入开展“公益创投”“公益采购”“公益慈善伙伴行”“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等活动,组织实施了千余个公益慈善服务项目,服务范围覆盖90个街道(乡镇)、521个社区(村)。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获评“江苏慈善奖”“苏州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101个,如苏州金螳螂公益慈善基金会的“千人工匠·精准帮扶组合计划”、市残联和市慈善总会的“幸福亮居”工程、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的“劳动者港湾”项目等。这些慈善项目在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开学前夕,今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的小丁收到了6000元的慈善助学金。这也是继大学本科后,她再次受到“助学圆梦”慈善项目的资助。在她心里,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是求学路上的精神鼓励。

本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苏州市慈善总会联合各市、区慈善总会开展“助学圆梦”慈善项目,吸引爱心企业参与捐助,向低保、低保边缘和特困职工等困难家庭学生提供资助,18年来已发放助学金5800万余元,资助困难家庭学生3万余人次,成为了苏城最温暖的爱心助学品牌。

“我们所有工作都围绕项目来开展。抓好慈善需求、慈善资源、慈善项目三张清单。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项目导向和资金导向、效果导向和价值导向的三个结合。” 苏州市慈善总会会长徐国强说,今年,市慈善总会安排实施13类70个慈善项目,在持续做好慈善品牌项目基础上,拓展关爱“残、孤、老、少、弱”等群体的内容和方式。

此外,我市创新开展首届“慈善同心·志愿同行”活动,搭建精准对接平台,累计链接30余家慈善、社工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聚焦孤寡老人、困境儿童和残障人士开展健康保障、心理疏导、结对帮扶、能力提升等服务。

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方式

推动“微慈善”解决社会治理难题

日前,苏州市“社区设计师”首个试点项目在狮山社区落地,在广泛收集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由专业设计师操刀将把设施陈旧的小游园改造成一个供居民休闲娱乐的新网红打卡地。而社区慈善基金正是促成这桩惠民利民好事的推手。

“小游园改造既不属于社区居委会经费支出的范畴,物业也不愿意掏钱,如果换成过去,这个改造方案可能就此搁浅。” 狮山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周丽平说,苏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向狮山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会捐赠了15万元,资金全部注入狮山社区在该基金会设立的“狮山益”基金,定向用于狮山社区花园“微更新”等民生实事项目。目前,狮山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会与辖区社区共建成立了12个社区慈善基金,链接多方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有效解决了一批基层治理的“小急难”问题。“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的价值还在于,动员居民参与慈善事业,参与社区治理,出钱出力出点子,引导他们从旁观者变成解决问题的一分子。”她说。

今年2月,市民政局与市慈善总会联合出台《关于推动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的实施方案(试行)》,旨在整合基层慈善资源、激活基层慈善动能,有效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6个镇(街道)、337个村(社区)设立了“社区慈善基金”,覆盖率达到89.6%,引导慈善资金4619万余元下沉基层,资助和支持基层社会工作站、社区建设和治理等项目,促进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以慈善、自治、互助等方式解决。

除了创新社区“微慈善”,近年来,我市慈善事业发展方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拓展出更为丰富多元的慈善载体,畅通社会参与的渠道,打造人人行善的平台。

我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设立冠名基金、冠名项目或开展冠名活动等方式参与慈善。市民可在线便捷申请设立慈善基金,根据自己意愿,设定慈善项目或受益人群。目前,市本级冠名基金约100个,资金规模4000万元左右。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为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慈善组织募集慈善资源、困难群众开展求助搭建更加便捷的平台,2020年“99公益日”期间,全市两级慈善总会网络筹款1601万元,实现新突破。同时,我市鼓励发展慈善信托,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设立慈善信托,进一步拓宽财富向慈善转移渠道,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促进社会共同富裕。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备案慈善信托11单、资金规模达9664万元,异地备案1单、资金规模达1.3亿元,慈善信托单数和金额在全国处于前列。为了方便各类主体参与慈善捐赠活动,我市还将推进慈善捐赠由捐钱捐物向捐技术、技能、股权、证券、知识产权、服务、保险等形式拓展。

此外,依托不断壮大的慈善实体建设,扩大了慈善覆盖范围。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打造慈善公园、慈善超市、慈善义仓等72个实体,使慈善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行为自觉。如昆山市打造集慈善宣传、慈善帮扶、公益服务、共享空间、应急服务等为一体的慈善公益平台——互助空间;相城区探索打造“慈善义仓”综合服务平台,增进社区协同,提升邻里互助,解决群众困难。省、市、吴中区三级慈善总会联合投入208.8万元,帮扶24个慈善扶贫基地,让174名低保、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众实现就业脱困。

社会工作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人翁。目前,全市共有慈善组织155个、基金会130家,标识志愿服务组织233个。高云表示,接下来,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主导作用,探索“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新发展,让慈善之爱润泽千家万户。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褒奖、优待、保障制度,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林 琳

【责编:倪珺】
原标题:苏州:把慈善事业摆在重要位置 在促进共同富裕中传递向善力量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