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为临港新片区送上40项改革创新“生日礼”

2021-08-19 14:5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两年来,制度创新和系统化集成改革推动临港新片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8月18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揭晓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成绩单”。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

制度创新推动“硬核”产业蓬勃发展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即将在8月20日喜迎揭牌两周年。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表示,今年1-7月,临港新片区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90亿元,两年累计增长136.8%,两年平均增长53.9%;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7.9亿元,两年累计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38.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发布两年来,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765个,涉及投资额4478.31亿元;预计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6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3.9亿元。其中,重大产业项目累计签约290个,总投资约3500亿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项目投资额超2000亿元。

国家、市、管委会累计为临港新片区出台各类政策190余项,形成典型创新案例60多个,基本形成以“五自由一便利”(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便捷联通)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的框架。

此外,上海今后将制定出台临港新片区条例。“该条例作为临港新片区第一部综合性法规,是推动新片区各项改革创新发展工作在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上行稳致远的关键性立法。”朱芝松说,一方面将已落地的开放型政策制度以法规形式予以固化,给予市场主体更加明确稳定的预期,确保各项改革于法有据。另一方面,通过运用浦东新区法规和先行管理措施、暂时调整或停止适用市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方式,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朱芝松表示,《总体方案》分解出的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90%。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争取形成更多突破性、引领性改革创新成果;将一以贯之地发挥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的“试验田”作用,主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着眼于与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关联密切、具备先行先试条件和应用场景的领域,大胆开展压力测试。

新“40条”带来更精准产业政策

2019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曾发布《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为推进临港新片区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如今它又迎来了升级版,主要围绕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和推进现代化新城建设,加大系统集成改革创新力度,作了有针对性地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华源表示,市委、市政府最新制订的《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共有40条具体措施,按照“三个聚焦三个突出”的思路起草。

在聚焦全市权限,突出改革创新方面,《若干意见》围绕临港新片区需要进一步突破的领域,形成新一批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的政策制度。

在聚焦重点领域,突出系统集成方面,《若干意见》主要围绕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和推进现代化新城建设两个方面,加大系统集成改革创新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在聚焦国家战略,突出协同联动方面,《若干意见》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部署,推动临港新片区与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两大国家战略的联动。

华源介绍,与“特殊支持政策50条”相比,《若干意见》的改革试点更加深入,产业政策更加精准,政策内涵更加拓展。如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意见提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在生物医药领域,意见提出率先建立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

临港新片区地域广阔,为产业发展留足了承载空间。《若干意见》还提出,将奉贤区四团镇整体纳入产城融合区。根据此前规划,新片区中约386平方公里为产城融合区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的区域。

华源表示,要将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任务作为上海全市改革重点,以解决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痛点堵点问题为导向,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差异化政策制度探索,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