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一“舞”动四方。7月17日,上海天文馆开馆仪式宾朋满座,国内外顶尖天文科学家与科普工作者共聚于“漂浮星球”下,探讨天文学前沿话题、国际合作新思路与科普教育新途径。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上海天文馆建设的亲历者,对他们来说,上海天文馆开馆是“圆梦”。而对于更多人来说,这座常驻临港的科学新地标更像是一座“造梦场”——一个关于星辰大海的“未来之梦”。
这是一座面向所有人的天文馆
“不愧是上海的天文馆。”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昨天,94岁高龄的她参加了整整一天的活动,有人劝她休息一下,她微笑着“固执”地说:“我一定要听完整场报告。”
对于叶先生来说,上海天文馆寄托了她太多的梦想。2010年,正是她建言在上海兴建一座天文馆,对公众进行天文知识的普及。她全程参与了上海天文馆的选址、设计方案的选定和深化。“上海天文馆到底建在哪里?当初我们选了好几个地方,最后确定临港的时候,我们还担心太远了,会不会没人来,你看现在这里发展多快。”她说。
对于场馆的未来,叶叔华同样寄予厚望:“希望这里成为一座面向所有人的天文馆,即使天文知识并不那么丰富的老人,也能从中获益。”
“许多人不知道,在上海老自然博物馆里有一个天文馆筹备组。那时,我从北京调到上海,就是为了在上海筹建一座天文馆做准备的。”天文科普作家卞毓麟说,他曾经两次参与到上海天文馆的筹建中。自2014年上海天文馆正式立项到正式开馆,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与他的交流从未间断。
如今,上海天文馆揭开神秘面纱,卞毓麟直言“冲击很大”,“不管是多媒体展示手段,还是展品展项,都是我们以前不曾想过的天文馆,对我来说,一天恐怕看不够。”
这里将成为最新天文学成果的发布平台
作为上海天文馆开馆的重磅活动之一,昨天下午,上海天文馆携手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举办了一场以“飞向无尽的宇宙”为主题的天文高端国际会议。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FAST射电望远镜、首张黑洞照片、慧眼卫星……将一场天文高端学术会议放在开馆仪式上是有原因的——上海天文馆不仅是一座世界一流的科普场馆,同时也致力于成为全球天文学的研究与交流平台。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决定影响力的关键,发展天文学是必须抓住的契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表示,天文学已成为当下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进而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他说:“宇宙能产生各种极端条件,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实验室’,不少物理学家都把视线投向天空。”
天文学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重大发现往往不是写在科研目标中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表示,慧眼卫星的几次大发现都是“偶然”,但只要抓住天文学的重要问题,坚定不移地研究下去,总能有所收获。
在这场天文高端国际会议上,上海科技馆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8家科研机构,以及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学院、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等6家天文教育机构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内外科学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为上海天文馆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最近有不少人向我打听上海天文馆,说明它非常受关注,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最新成果的发布平台。”常进说。
这是提升上海市民科学素养的全新载体
作为一座以世界顶级为目标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表示,科普教育是天文馆的“天然使命”。
“2015年,上海天文馆建设团队就来学校收集建议,询问师生们想要一座什么样的天文馆,这让我颇感意外。”格致中学天文指导老师张跃军说,格致中学是一所天文特色学校,校内配备天文望远镜、天象厅等各种设备,“我们最想要能够动手的天文学课程,以及更大的望远镜。”
这些建议被上海天文馆全部采纳。据悉,世界上最先进的具有科普功能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太阳望远镜和直径一米的天文望远镜,今天将向公众开放,同时,面向各个群体的天文学课程也在加紧开发之中。
“上海天文馆有很多原创内容,它将成为提升上海市民科学素养的一个很好载体,它的开放将使上海的科普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说。(沈湫莎 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