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新发展格局需要上海破解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满足人才对安居乐业的更高要求。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张海建议,上海可以通过提高产城融合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强调要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一步深化,上海需要更好地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为之提供更便捷地流动与配置。张海注意到,目前上海商品住宅供应仍有所短缺,对人才留存产生了不小压力。他对此给出了一组数字:2020年上海商品住宅共批准上市6.3万套,新批上市面积6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而商品房成交面积却有795.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3%。
如何提高房价的可负担性?张海认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一个有效方式。根据针对38个在建的全球代表性未来城市标杆案例研究,上海将综合开发中的住宅配比提至50%以上,更有利于地区职住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拉开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容积率差异,例如,在中心城区可以通过居住用地容积率提升带动内城紧凑型开发。在外环外地区,可以将住宅容积率向3.0-3.5靠拢,增加住宅供给量。而在中心城区局部重点地区,可以通过更高的容积率带动内城紧凑型开发。还可以鼓励通过存量盘活的方式增加纯租赁住宅的供给、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建设租赁住宅等方式,促进低成本租赁住房用地的多渠道有效供给。
同时,上海商务办公外围化选址趋势越来越明显,居住用地占比低导致人流“潮汐现象”进一步加剧。“居住人口的不足已经明显限制到了商业等配套的成熟和品质提升。”张海表示。
在张海看来,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基于不同企业需求丰富办公空间供给。他建议,从需求侧出发,基于就业岗位密度合理约束商办用地高强度开发;对商办开发进行总量控制,存量结构调整,丰富办公品类;适当降低企业自持商办物业比例与时间,降低经营风险;试行购房资格预审制度以优化职住平衡,优先保障区域内稳定就业人员。
“住房供应和居住需求匹配性失衡,生活圈内配套达标率低,这都限制了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张海引用的一份对上海1万个小区的研究显示,15分钟生活圈内6项生活服务设施全部达标率占比仅12%,而基础商业达标率已接近95%。此外,70%的居民活动位于15分钟生活圈外,这些住区大多位于轨道交通末端或郊区。
“要纠正开发建设大于功能完善的认知偏差,在推进郊区新城在承接产业功能的同时,提供均等化的优质公共服务,培育独立的城市综合功能。”张海提出,以“产城融合”理念进行单元式供地,倡导布局紧凑、高混合性的土地开发模式。
对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重点开发片区,张海建议以“产城融合”为理念进行单元式规划与土地供应,增设混合用途统筹机制,对土地利用功能、开发强度、建筑形态在较大土地范围内进行弹性动态控制,并进行高度灵活的混合用地试点。为了让15分钟生活圈生活服务设施发挥好作用服务好居民,张海认为可以依照人口密度及活动覆盖率制定生活配套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