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占据了上周工作日的大半周。而在赴京参会之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专程去了两个工地。
12月14日,李强年内第二度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现场,检查工程建设和展陈设计推进情况。
一天后,李强与市长龚正一同见证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工程项目的正式开工。
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毗邻中共一大会址,去年8月底刚刚开工,是迎接建党百年的重大工程项目之一,也是眼下上海最重要的红色文化建设工程,计划于2021年建成运营并对外开放。
上海疾控中心新建工程项目,则是今年“年内动议、年内立项、年内动工”的重大项目,足见此事在抗疫之年的特殊分量。
两项工程,同时具备时间上的紧迫性。而市委书记的连续造访多少也表明,两者在这座城市各自承载着特殊意义。
不到半年前,李强曾调研过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工地,并召开专门座谈会。今年7月的这场调研中,他表示,要“从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共一大纪念馆建设的重大意义”,并打造“世纪精品”——“要对标打造世纪精品,精心打磨、精雕细琢,确保工程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李强就方案完善、环境设计、建筑形态、立面材质以及工艺优化等情况细致发问,强调要“不断优化建设方案,充分考虑环境细节,科学运用现代工艺,确保项目实现新旧交融、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5个月后李强再度造访,此时的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结构封顶,进入装修阶段,现场展陈设计全面启动,展品展项加工制作亦在推进。
李强再度详细了解工程建设最新情况和周边环境整体改造提升进展,并特别强调加快提升纪念馆区域“综合环境品质”,并切实做好“路网优化、环境美化和管理精细化的大文章”。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而身处一大会址相邻位置,并旨在讲述诞生地故事的一大纪念馆,显然被赋予超出一般文化设施的标志性意义。
一方面,纪念馆自身的设计建造,都旨在成为一个具有极高建筑品质的标杆,“工程建设要充分运用最先进的施工技术、最精湛的匠心工艺、最精细的工程管理”。
另一方面,置于建党百年历史坐标中,纪念馆的内容设计,包括整个区域的空间营造,亦需要“让广大参观者更好感受厚重的红色文化”,进而成为一个红色文化的新地标。
李强同样将之归结为一个“精”字——“展陈设计要精心用心、精雕细琢,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进一步突出主题、凸显特色”,从而“充分彰显建党光辉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要把中共一大纪念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标准、高水平、高品质建设好、守护好,使之更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他说。
显然,一大纪念馆,需要承载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并构成一个特殊的引领空间,让这座城市展现特别的信仰和精神。
而上海疾控中心新建工程项目,则指向这座城市的韧性。选址虹桥商务区的上海疾控新建工程项目,将有提升疾控中心硬件和功能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今年4月7日,上海召开全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李强就曾在会上直言,市区两级疾控体系不同程度面临的硬件设施局限和人才不足,是上海公共卫生体系的显著短板。有的硬件指标与兄弟省市比还有不小差距。
“我们下决心,马上要建。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不能不建。”当时,李强明确表示,要对标“一流硬件、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能力”等四个“一流”,打造真正的世界一流疾控机构。
他也要求各区负责人“到疾控中心去听一听,还存在哪些问题”——硬件设施的短板无疑需要补上,“即便面积一时不能上去,能力建设、功能建设也一定要上去”。
此次开工的上海疾控中心新建工程项目,将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卫生应急和疾病防控重大基础设施群,包括一幢综合业务楼和两幢实验楼,内含应急指挥中心、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平台和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平台;建成后,有望进一步提高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安全保障、健康服务、科学研究、循证决策和科研转化、教育培训能力。
显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硬件更新,更指向功能的强化。对上海来说,疾控中心的功能,直接关乎整张疫情防控网的密实、灵敏程度,亦关乎公共卫生体系的扎实与否。
而这些正是检验一座城市是否有“韧性”的重要方面。
在一周后的市委学习讨论会上,“韧性城市”被李强专门提及,视作上海在来年提升的重点之一。这是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的深刻变革,考验一座城市在风险、危机出现时的监测灵敏度、反应灵敏度。
一座有韧性的城市,方能成为一座令人感到安全、信服的城市。而一座有信仰、有精神的城市,方能成为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中共一大纪念馆和市疾控中心新建工程两个项目,双双进入上周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日程,背后体现了城市治理者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深沉思考。
这两个项目也指向了城市治理的两个极为重要的维度,在多重维度上谋求高品质、高能级、高效能,恰恰是来年上海需要不断求索的课题。(朱珉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