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启动“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

2020-12-08 10:42     文汇报

不限国籍、不限行业,年龄是唯一的“硬指标”——记者昨天从市科委获悉,由市科技工作党委、团市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市青联指导,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主办的“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 (上海科技35U35,简称“ST35”)昨天启动。

该计划旨在探索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评选将分别从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战略方向,每年选拔35名获奖者和15名提名者。

报名程序既简约又“另类”,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

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门槛低、规则简单,为的就是最大限度让科创青年人才被“看见”。根据公布的参评条件,ST35评选唯一称得上“硬指标”的就是年龄不得超过35岁(截至2021年1月1日),即至少主导开展过一项研究或主导创办过至少一家企业的“86后”,都有机会“一战成名”。

和以往的各类科技评选相比,ST35的报名程序既简约又“另类”:用50个字说明申报理由,用1000字简要论述相关成果的创新点、科学价值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影响等。年轻人可以把参评过程看成是参加一场“科技好声音”——用50个字打动评委,让他为你“转身”。

ST35更是打破了国籍和地域的限制。根据申报条件,申报人所主导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发明,具备前瞻性或颠覆性或公益性,主要来自上海市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范围。不求“在上海”,只要“为上海”,或符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都可参评。

不唯论文、职称、奖项,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我主导的一项成果完成了国产化替代,但我没有论文,能否报名参评?” “当然可以。”一位企业技术人员的咨询,得到了肯定回答。

昨天是ST35对外发布的第一天,咨询电话已成“热线”。“社会的关注度超出我们想象,尤其是企业界。”市青科协秘书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受论文、奖项等硬性指标限制,企业科技工作者较难获得项目资助;而现在,年龄、资历、论文等阻碍科技青年发挥创造力的 “路障”正在逐渐被清除。在遴选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实际能力越来越被看重,来自不同“赛道”的人才在竞技场上都能获得机会。

据了解,咨询者中有的发过论文,有的没有;有的从事的研究有专项经费支持,有的没有;有的在科研机构,有的在企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ST35的评选初衷——淡化 “标签”、破除 “四唯”,让更多人有机会走到台前。打破限制,拓展申报领域,就是为了不拘一格评价和选拔青年科技英才,将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为科技青年搭建成长“天梯”,上海“一马当先”

求贤若渴,是一个处于发展与创新之中的城市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上海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始终把营造世界一流的青年人才发展生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ST35评选推出之前,上海已有“启明星” “扬帆”等多个面向35岁以下年轻人的科技人才计划,不断探索新的人才遴选方式,全链条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35岁前后是科研工作者的创新“黄金期”。早在1991年,上海就开设了以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为资助对象的“启明星计划”;2014年,上海市又将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从“启明星”的35岁再往前推了3岁,设立面向32岁以下年轻人的“扬帆计划”;今年,针对越来越多的前沿学科跨界、交叉、融合的新趋势,上海又在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拟资助项目清单中增设“原创探索”类项目,入选者的平均年龄为36.7岁,最年轻的29岁。(沈湫莎)

【责编:倪珺】
原标题:上海启动“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