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江南多雨。对上海这座多水、名字也“含水”的城市而言,水的问题,有着多维度的意义。
6月的第一个周末,长三角三省一市党政一把手齐聚浙江湖州,举办一年一度的主要领导座谈会,并出席一系列重大活动和高层论坛。
此时恰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一年之际,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加速复工复产复市、力促“六稳六保”的特殊时刻。根据媒体发布的消息,座谈会“着重就落实‘六稳’‘六保’、践行‘两山’理念、深化应急协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共同推进的重大事项”。
在此期间,包括沪苏湖铁路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或正式开工,或明确规划,释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入推进的明确信号。
在座谈会后的成果发布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长三角应当真正成为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并不等于简单做大经济总量规模,而是一种更为注重“强功能”的路径,“成为一个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提升区域的核心功能,提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
区域功能,就包括生态功能,作为长三角共同的元素,“水”也是一种特殊的载体。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次日,举行了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工作会议。李强以组长身份主持并讲话指出,长三角需在更高起点推进污染防治协作。其中,水环境治理要强化上下游协同,“把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统一起来,把不同地区的功能布局和利益诉求统一起来,‘一河一策’定方案、抓落实”。
此前,三省一市主要领导研究的重大事项中,就包括多项水环境治理议题,包括与上海密切相关的谋划推进“淀山湖世界级湖区”建设。
在李强等出发赴湖州前,6月4日上午,上海召开全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会议,会上也提到了淀山湖。
李强在讲话中表示,上海要用好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平台,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跨界河湖协同治理,推进淀山湖环湖岸线整治。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水域,淀山湖的治理,堪为检验长三角协同治水成效的试金石。同时,从一片湖到“世界级湖区”,其内涵亦超越污染防治,涵盖更广领域的功能与发展能级。
讨论上海的治水,从来不是“就水谈水”。2018年9月,李强首次以“市总河长”身份亮相时曾表示,水是“上海城市兴盛的命脉所在、城市活力的灵性所在、城市品质的魅力所在”。
站在提升整座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治水既是“三大攻坚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需要补齐的一个短板”。
当年的河长制工作会议上曾明确重申,上海到2018年底要全面消除河道黑臭,2020年要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两年后,前一个目标已经完成,后一个则进入倒计时。李强表示,这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今年必须完成任务、收官交账”。
疫情冲击之后,完成任务并不容易。也是考虑到这个特殊背景,这场同样一年一度的工作推进会,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全市7000余名各级河(湖)长均被召集到了会场。
“为什么下决心把所有的河长都召集起来,因为治水不是一劳永逸的。”李强在会上列数了当前存在的多个问题:全市治水进展不平衡,有的已整治河道水质还不稳定,污染源消除还不彻底,治水任务仍然艰巨。
作为“总河长”,他亦向所有同样拥有“河长”身份的各级干部和民间志愿者们表示,当了这个职务,“就意味着特殊的责任、特别的承诺”。
说李强对河长制关注有加,甚至带有特别的“情结”,是不为过的。推进会前一天,他在奉贤调研时,专门问及一条河道的“二级河长是谁”。
这是李强很喜欢的调研方式。他在会上亦表示,自己“每年都要看看水,要唠叨唠叨”,就为凸显河长制作为一种“责任制”的必要性。
“河长”名义上虽为兼职,在操作中却应当被视为“实职”。两年前的河长制工作会议上,李强曾坦言,如果每个河长都认真负责,许多河道污染问题就能及时得到反映、及时加以解决,而“怕就怕‘挂名河长’”。
“不能你担任河长一年了,这个河越来越臭,你也不清楚”,他曾说,“这样的河长,该免职要免职,该调离要调离,该处分要处分”。
两年后,“巡、盯、管、督”,被李强概括为当下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的四个关键字,其间凸显的,是一种各级干部都亟需提升的责任意识、问题意识。
比如巡河,“不能做样子走过场签个到,更不能请人代巡”,并且“一定要着眼于发现问题”——不仅要盯着水里,还要紧盯岸上;不仅要到现场看,还要运用“一网统管”等新平台和新技术,“提高准确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发现问题后的管理,各级河(湖)长则要敢抓敢管、主动协调,“不能搞鸵鸟政策”——本来,安排各级“一把手”担任河(湖)长,就是要发挥其在资源整合、调动力量的优势,以推进突出问题的及时解决,并牵引重大治水项目建设的有效投入和推进。
在这个意义上,河长制湖长制的运行成效,折射了城市治理的成效、干部能力与作风塑造的成效,同时也关乎这座城市的全方位发展。
李强表示,良好的水环境“既是管出来的,也是建出来的”。“生态环境是接下来扩大投资的重点,治水方面的投资该投还得投”,他说,“这不仅关系城市的面子,更关系城市的里子,要舍得真金白银”。
此前一天,他在奉贤调研时亦表示,要结合水环境治理,统筹做好生态文章、水的文章,“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真正做到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一年行将过半时,围绕雨污混接、泵站放江、污水处理等瓶颈难题的治水工程,和关乎长远水环境治理的重大项目,需要加快谋划、投入、开工,这既是治污之需,也是促进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需要。
而上海还有更具标杆性、引领性的大治水项目——市域之内,黄浦江、苏州河这“一江一河”的岸线空间,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要求;更大尺度内,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治水,亦需这座城市发挥特别作用。
在李强看来,这些都是上海应当胸怀并服务的“治水大局”。服务“水”里的大局,本质上,正是从侧面诠释上海在全局中的身位。(朱珉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