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一周】从“地上”到 “云上”

2020-05-14 17:21     上观新闻

上周开始的“五五购物节”,上海多个区的区委书记、区长、副区长纷纷亮相网络直播平台,变身“带货主播”,推广自己所在地区的品牌,一时成为风景。

而进入5月,不少展会活动也搬到了“云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参加了数场“云上”活动。5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品牌日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在“云上”开展,李强在上海发表致辞。

在此三天前,上海市贸促会同阿里巴巴新成立的云上会展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云上会展平台首展2020新车“云发布”,李强出席见证。

线下活动“上云”,固然是受疫情影响。但换个角度看,“上云”不只是权宜之计,更可能触发一些新机遇。

转型

5月7日,李强在会见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时就表示,会展业是配置国际国内资源的重要领域,推进网上办展、云上会展,“不仅是应对疫情挑战的创新之举,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而在中国品牌日活动上,李强也表示,上海正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着力让老品牌焕发活力、新品牌竞相涌现、知名品牌走向世界。其中的重要路径,就是强化“数字赋能、平台赋能、服务赋能”。

疫情以来,借助互联网和“云端”赋能的思路,已被李强多次提及,并视为一种重要的“化危为机”之道。

两个多月来反复提及的“在线新经济”,和时下大热的“新基建”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不久前,上海曾为“在线新经济”出台过专门的行动方案。而在上周,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年行动方案也正式出台。这份“上海版新基建35条”又分为“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四大建设行动,从各个侧面切入,做强“云上”“线上”的发展取向,已经日趋明显。

对上海而言,“云上”是一种载体,更是一种场景和趋势。

置身这样的场景,意味着许多发展手势和姿态的顺势而变——官员们纷纷放下“身段”出镜“带货”,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主动转型。涉及具体的产业发展、企业服务和制度设计时,同样需要转型。

同时,置身“云上”也意味着,即便在全球疫情蔓延、不确定性持续的状态下,上海依然努力同全球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保持紧密连接。

这是一座开放城市的基本身位。而在全球化受到冲击、外部充满变数的今年,保持这种身位,更需要一种战略上的定力。

开放

5月8日,上海各区的“一把手”在“线下”聚首。当日,李强主持召开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次区委书记座谈会,用整整一天时间,逐一听取区委书记的思路举措和意见建议。

座谈的主题,是“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进入5月后,无论是防疫还是发展,语境同之前均已有了进一步变化。

针对前者,李强重申了此前关于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的要求,要求做到“常而有序、常而不松、以常保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创造前提条件。

而就发展,李强也有新提法。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思考事关经济发展基本动力、基本结构、基本布局的重大战略” ,他说,“重点实施好开放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城市化战略。”

李强对这三项战略内涵的解释中,“最大限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等,无疑是对疫情催生的变局的呼应;而对扩大开放的进一步强调,和完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升中心城区及郊区品质功能等,则在近年来一以贯之。

疫情之下,改变什么,坚持什么,取舍之间体现辩证思维,亦折射出上海的立身之道。

种种“变和不变”,往往同时体现于“云上”。而“云上”的布局,又往往指向上海的“地上”。

5月9日,李强继此前同特斯拉掌门马斯克连线后,又同另一家美国企业巨头——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盖瑞·狄克森举行视频连线。在这场“云对话”中,李强明确表示,上海“扩大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欢迎你们加大在沪投资,把更多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放到上海、落到临港。”他对大洋彼岸的这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和显示制造设备供应商说,上海正在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会为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更丰富的场景”。

与对话马斯克时所作的承诺一样,他也再度重申,上海将“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支持中外企业在沪投资兴业,推动重大项目早启动、早建设、早投产,在合作共赢中实现更大发展”。

热土

即便没有疫情,争取更多全球范围重大项目前来落地,也是上海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疫情冲击之后,此事更显迫切。

几个月来,关于政策落地、项目落地的紧迫感,李强已经强调再三。上周的数次“云会面”“云观展”背后,亦有推动更多项目落地的明确指向。

在与狄克森连线时,李强希望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把更多项目“放到上海,落到临港”。在这之前3天,李强特地安排了整整一天的临港之行。

1月7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半年后,李强曾对临港有过一次专题调研。当时他表示,临港要树立全球视野、强化战略思维,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实行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并加快推出一批有标志性、代表性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努力跑出加速度、体现显示度”。

而在疫情中,临港新片区未出现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例。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前提下,这里的复工复产复市节奏蹄疾步稳,已有一批重点企业全面达产,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4个月后的重访,市委书记进一步表达了对“速度”和“显示度”的期待。

“临港新片区承载着重大使命,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拿出不一般的精神状态,形成不一般的发展热潮。”李强表示,这里应当更好发挥“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这种表率作用,涉及企业引进、项目落地、区域功能布局,亦关乎制度环境营造等多个层面。他叮嘱说,临港应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推进开发建设,“统筹做好资源整合、功能提升、服务配套、产城融合的大文章”——几天后谈到的“城市化战略”,就在这里埋有伏笔。

同时,这里要“加快启动一批有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快推动综合交通规划建设”,以进一步提升集聚度和显示度;还要瞄准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方向,“以更加专业、精准、快速、综合的服务和更加优质的产业生态,吸引集聚各类企业深耕这片发展热土”——这背后,则是强烈的“落地”信号。

资源和项目落地了,“热土”才有“热点”,才有“热度”。一个多月前在北外滩,李强就曾表示,上海的重点区块要“抓紧抓早、打造热点”。此后多个场合,他亦曾一再表示,要“加快打造重点区域发展热点”,并且要让整座城市“热点不断”。

在这方面,临港被视作标杆,被寄予特殊期望。而整个上海的重新提速,更被寄予厚望。(朱珉迕)

【责编:倪珺】
原标题:【上海一周】从“地上”到 “云上”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