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未找到_中国发展网

非常抱歉,您要查看的页面没有办法找到

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重大变量”出现之后,上海如何再起跑

2020-03-12 18:58     上观新闻

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国扩散蔓延,令上海防控境外输入压力陡增。持续已多时的疫情防控,有了这样一个新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在一季度的第三个月,精准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的需求,同样愈显迫切。

上周末,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最新部署,进一步明确当前的重点: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则要“加快恢复”。

再不努力恢复活力,对产业和社会的影响都将不容小觑,对防控亦有影响。这是横向的“两手抓”。除此之外,还有四个字耐人寻味:“远近结合”

既看眼前,也看长远,是高层多次强调过的发展思路。而在当前,它还有特殊的针对性。

不妨问一个问题:假如——只是假如——假如疫情戛然而止,一切回归正常,上海会在哪个位置重新“起跑”?

现在疫情防控仍处关键阶段,并不是可以从容为疫情结束“倒计时”、准备欢呼胜利的时候。但无论早晚,疫情总有告一段落的日子,发展总要重归正轨,国家间、地区间、产业间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届时的起步,需要从当前开始未雨绸缪。

市委常委会会议的前一天——也是专门前往浦东国际机场检查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细致部署境外疫情防控工作的后一天,李强以组长身份主持召开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这场近来相对少见的、并不直接讨论疫情防控的会议,可以被视作是社会运转趋向“常态化”、进而瞄向长远的信号。

其实,“十四五”与当下的疫情也不是没有关联。

按惯例,上海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需在今年基本编制完成,并交付明年初的市人代会审议通过。这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上海在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向全面建成“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它具有“特殊历史使命、特殊时代背景”。

疫情的出现,为之提供了新的语境和场景。李强在会上特别表示,编制规划,要深入分析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并且“深入把握疫情后出现的重大变量”

疫情并不会改变经济的基本面,也不会改变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但其带来的巨大冲击,亟待上海用合适的方式去消化、转化。

李强曾数次表示,疫情是危机,也带来一个发展的分化期。危机总有两面性,会形成巨大冲击,但也可能创造契机。危机过后,能否在原先具有优势的方面保持身位,在竞争相对激烈的领域脱颖而出,甚至在原先并不看好的方面“弯道超车”,就看对形势和趋势的研判能力,以及对危机的转化能力。

而这些,等到疫情结束那一天才回过神来考虑,是来不及的。当下的挑战固然艰巨,但如果不能及早打开思路、谋划长远,甚至基于长远目标回过头来倒排当下任务,则更容易为现实所困,待到真正起跑时,也会慢半拍。

这也是近来反复强调“统筹兼顾”的内涵之一。一方面,当下的防控与发展要统筹,全年的各项重点工作推进也要统筹。李强表示,上海需要“妥善安排各项工作节点时序,使之更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更有利于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是“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眼前和长远,同样要统筹。按照李强的说法,要“加强超前谋划,储备策略举措,更好促发展、聚人气、强信心”;也要围绕促进经济回升,设计多方面的策略。

市委常委会会议上,他提出多个可行的方向,要求沪上有关方面思考。有的与疫情冲击直接相关,比如“强力释放消费需求”。疫情结束后,能否在短时间内释放出积压已久的消费需求,并像年初计划的那样,“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会直接影响市场自我修复的信心和预期。

而如“优化重大活动安排、打造区块热点、解决企业痛点、扩大有效投资”等,既有助于产生短期效应,也关乎长远的发展基础。没有疫情时,它们已被多次强调。在这个“重大变量”到来后,则更显迫切。

例如每年春天开始陆续升温的一系列节庆,直至11月的第三届进博会,就需要在现在开始着手策划,寻找扩大效应的机会。而疫情冲击带来的产业分化和新产业、新业态窗口机遇,更需被敏锐捕捉。所有这些,都要分解为具体的项目和举措。

“要抢抓新业态发展的新机遇,加快培育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李强说。

上海需要在变局中捕捉机遇,有针对性地瞄准发力,并着力推动始于缝隙中的机会,做大成为引领性的模式、产业。疫情以来,李强多次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而这需要政府与市场的高效互动——针对有潜力的企业,一方面鼓励其主动应对危机,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予以纾困和支持,两者合力方能共同打开局面。

其中,又有一个优势重组的过程——有些是上海原有的优势领域,需要将优势放大;有些相对不处于领先位置或仍有薄弱环节,又是未来亟需的,则需要借此机会弥补短板,力求后来居上。

扬长补短,亦是谋划“十四五”的思路。李强特别表示,上海要“把长板和短板研究透,谋划提出有前瞻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大民生”。

这不仅是产业领域的问题,将疫情视作一场城市治理和发展全方位的“大考”的话,很多问题都需要借这个机会,予以重新梳理和优化。疫情当前,“远近结合”,很重要的是把问题和趋势理清楚。

理清楚了,未来就不会遥远,也不会模糊。(朱珉迕)

【责编:倪珺】
原标题:【上海一周】“重大变量”出现之后,上海如何再起跑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