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未找到_中国发展网

非常抱歉,您要查看的页面没有办法找到

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姬兆亮:积极拓展“15分钟服务圈”服务效能

2020-01-18 09:1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要聚焦群众的需求。近年来,浦东新区通过“15分钟服务圈”对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实践。浦东积累了哪些有益的经验,如何提升和完善上海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姬兆亮在1月17日举行的的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大会上提出,要积极推进“15分钟服务圈”的标准化、多元化、制度化,让上海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 李强书记在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上强调,城市服务保障要以“人”的满意度为根本标准,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姬兆亮表示,用标准化配置能够使公共服务更加平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首先要解决“有没有”。“有没有”不仅指设施“有没有”,也包括服务量“够不够”、服务“便不便利”、城乡“均不均衡”。从2016年8月,上海发布《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到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15分钟服务圈”改变了以往单纯以设施为中心布局公共服务资源的方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以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教育、卫生、养老、文化和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可及、可达性作为配置要求,形成标准,以标准化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姬兆亮建议全市参照“15分钟服务圈”的浦东标准,总结各区的实践经验,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上海标准,并引领形成国家标准。对照该标准,建立任务清单,形成行动方案,有效解决公共服务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姬兆亮表示,用多元化供给能够使公共服务更加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解决公共服务“有没有”,还要考虑服务“好不好”。“好不好”不仅指质量,还指服务品种“多不多”,能不能让群众满意。

姬兆亮建议公共服务多元化从三方面开展:

首先要多渠道拓展。一方面,要做好从兜底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向更高品质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拓展,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探索从“生活版”向“生产版”拓展,围绕企业创新创业需求,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其次要智能化提质。智能化可以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覆盖面,实现提质增能目标。浦东的周家渡街道针对区域老龄人口占比大的特点,运用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测,将养老床位需求“化整为零”,推动养老服务由“机构”向“家庭”延伸,促进形成“集中公共养老+嵌入式养老+居家养老”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为解决公共服务“好不好”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要市场化增效。非基本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多方投入,扩能增效。比如,通过构建区域分时共享模式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就是很好的案例。

姬兆亮还表示,用制度化能够建设解决政策不匹配的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关键还要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顺不顺”。“顺不顺”不仅指规划上“有没有空间”,也指财税政策支持“到不到位”、设施建设有没有通道路径、建设成本是不是合适等。

姬兆亮建议,首先要探索政策系统集成。着力向规划要发展空间,向财税政策要支持力度,在资源整合上打通路径,在建设成本上科学可控,增强各部门政策的协同与合力,形成规划、资金、资源、人才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包,以适应居民公共服务多样化、高品质的动态需求。其次要建立资源盘活机制。对于建成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配的问题,政府要从有利于老旧小区改善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对于利用存量住宅、工业厂房改建公共服务设施涉及的用地性质、房屋用途改变等方面提供政策通道和路径。健全完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市民开放共享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效能。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