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维栋表示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感到过去一年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显著。邱爱荃 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邱爱荃报道 “金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力量,是促进营商环境水平整体跃升的重要法宝。”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政协常委、对外友好委员会副主任,交通银行副行长侯维栋建议上海应加快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上海市市长应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上海的营商环境也在过去一年进一步优化,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从46位进一步提升到31位。新设外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实到外资金额分别增长21.5%、7.1%和10.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50家和20家。上海仍是外商投资首选地。
“如果能够加快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将进一步提高。”侯维栋说,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方面,上海面临多重机遇,一是国家重大战略相继落户上海,为上海金融业做强做优提供了重要支撑。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上海提升金融对内开放能级,科创板有利于上海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临港新片区有利于上海探索搭建新的金融对外开放门户。二是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上海有望成为最大赢家。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既包括外资持股比例放开,也涉及外资经营范围扩展,开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上海拥有国内最为完善的金融生态,是外资金融机构落户的第一选择。三是政策持续加力,上海金融与科技联动发展的优势更加突出。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如何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侯维栋建议:一是要为金融服务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便利通道”。上海应加快建立政银企信息共享机制,打造覆盖更广泛市场主体、各类型金融机构、各区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制定数据信息共享和使用规则,助力缓解政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建议联合苏浙皖三省共同研究探索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跨区域服务提供便利支撑。二是要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扫除“后顾之忧”。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严峻。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应当为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上海智慧”。建议政府既要从市场主体出发,也要从金融机构视角思考,深度剖析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会贷”背后的模式、机制问题,探析股权投资机构“抓大放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排忧解难”。三是要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搭建“展示舞台”。上海应借鉴北京实践经验,尽快推动上海版“监管沙盒”落地实施,支持有服务模式创新需求的持牌金融机构、金融要素市场机构独立开展、或与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联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建议上海选择金融机构集聚度高的陆家嘴金融城、代表新时期上海金融业开放的临港新片区等地优先开展试点,并逐步将试点成果复制推广至全市。四是要为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夯实“制度基石”。2018年市金融局(原“市金融办”)制定了“提升上海金融服务能级行动方案”,为打响“上海金融”品牌提供了有力抓手。
“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新需求,研究制定‘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服务质效行动计划’,通过吸纳原有方案中尚未落实或有待深化的举措、整合各委办局相对分散的支持政策,形成更加有效、更为牢固的制度体系。”侯维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