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投资机会

“金开蓝+生态绿”金华开发区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催生绿色发展动能

2025-06-09 15:0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640 (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年以来,浙江金华开发区锚定“全域美丽”目标,以“碧水提质、蓝天增效、净土固本”为主线,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加速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交出了一份生态环境质量与治理效能“双跃升”的亮眼答卷。如今,天蓝、水清、土净的生态画卷正成为开发区最鲜明的底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绿色动能。

从“城市伤疤”到“生态明珠”,水岸同治绘就生态画卷

初夏的湖海塘,一泓碧水,白鹭翩跹,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宛如泼墨山水画,渐次铺展。作为金华开发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湖海塘的生态修复诠释了金华开发区矢志不渝践行生态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以前这里水又黑又臭,路过都捂着鼻子。你看现在,水清了,鱼也多了,成了我们每天晨练遛弯的首选地。”退休教师张老师时常带着孙子来亲水平台观鱼。对于更多市民来说,“黑臭湖”的印象早已淡去。曾因水质恶化沦为劣Ⅴ类的湖海塘,通过实施“水岸同治、区域共治”,构建复合生态系统,如今水质稳定达到Ⅲ类(部分指标达Ⅱ类),入选浙江省级美丽河湖样板,连续多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真正实现了从“环境痛点”到“城市明珠”的华丽转身,也开启了金华江南“环湖造城”的新时代。

去年,湖海塘生态修复项目还打造了72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引入中建环能等专业团队优化后期管护,进一步提升湖海塘水质。

除湖海塘外,金华开发区对全域水体展开综合治理。建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体系,村级设立沟渠长和塘长,确保水域监管无死角。厚大溪、莘畈溪、玉泉溪等通过沿岸生态修整、建设生态廊道,不仅水生态得到修复,还带动周边文旅、康养等产业发展,成为生态经济新增长点。

玉泉溪流域是一条贯穿城乡的生态绿脉,玉泉溪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加速推进,拟通过安地水库引水、生态护岸建设等举措优化水质。“我们创新‘水岸共治’模式,一边溯源整治排口,一边修复岸线生态。”金华开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2024年,金华开发区内省控断面河盘桥、婺城大桥水质稳定在Ⅲ类,21个主要乡镇(街道)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市本级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优秀,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水质稳定达标,开发区流域水质Ⅲ类水体达标率100%,为全市第一。

从“精准施策”到“常态守护”,科技赋能筑牢清新底色

每周六早上7点,在金华开发区沿江绿道开跑是黄先生正与跑友们的共同约定,从春天花草萌发,跑到夏天绿荫舒展……在黄东正看来,他们晨跑的底气与金华开发区的蓝天有关。“蓝天给了我们在户外享受运动、感受自然的可能。”他说。

2024年,金华开发区PM2.5持续下降,六项常规指标全面达标。2025年一季度PM2.5累计值42.3微克/立方米,排名全市第3,同比下降8.4%,降幅高居全市首位。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久久为功的智慧与汗水。走进秋滨街道青青家园社区的“小城故事”餐馆后厨,崭新的油烟净化设备正安静运行,闻不到丝毫呛人油烟。店主李老板指着设备说:“装了这套‘内循环技术’净化装置后,油烟排放浓度降到国标的十分之一,环保达标了,厨房环境也清爽多了,顾客更满意。”这项金华首创的技术正在全区推广,助力打造“无烟街区”。同步编制《油烟废气专项提升方案》,打造“无烟街区”示范样板。

此外,金华开发区采用“气象+执法”联动模式,依托走航监测车实时分析污染趋势,精准锁定高值冒泡区域,实现污染天气“削峰降频”。在走航车的车厢里,有一块实时显示数据的大屏,工作人员时刻关注污染物浓度以及数据变化趋势。“除了这块显示屏,监测数据还会通过网络实时上传至云平台,并以热力图、柱状图等形式动态展示。”工作人员介绍,例如,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超过一定标准时,地图标记由绿转红,直观提示污染点。

无独有偶,金华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大面积推广企业环保设施用电工况在线监控系统,截至目前,已有150家企业安装663个点位。金华开发区推广用电工况监管,实现环境改善与企业发展双赢,金华开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开发区辖区内涉及环保相关重点监管企业达300余家,以往通过3-4人人工巡查,对企业的检查指导难以覆盖到位,对企业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难以及时发现。而线上的监管平台能对企业产污设施和治污设施用电情况进行远程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对涉气企业“非现场”监管,一方面减少了对企业的现场检查频次,做到了执法检查“无事不扰”;另一方面,执法效能的提升也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和依法治污,持续推动了开发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640 (3)

从“变废为宝”到“防控结合”,循环发展守护生态底线

在浙江康恩贝集团的固废处理车间,一车车制药产生的菌渣正被送入专用设备。车间主任抓起一把处理后的褐色颗粒介绍:“这是我们‘无废供应链’试点的成果。通过技术处理,菌渣变成了高品质的有机肥料,危废综合利用率提升了30%,既环保又能创造经济价值。”这标志着医药行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取得突破。

土壤污染管控与固废治理关系到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在固废治理领域,金华开发区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小微企业危废收运体系不断完善,签约企业303家,危废收集转运率达96.2%。全区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和“负增长”,“两定四分”模式全面固化,通过智慧信息化平台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此外,金华开发区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9家土壤监管企业完成采样,完成38家企业基础信息调查及6个拟改变用途地块场地环境调查,推进原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秋滨制药厂地块修复工作,土壤污染地块利用率达100%。

治土清废精准防控。建立固废收集和电子联单,开展固废“一件事”培训,力争开发区80%企业注册系统并开展使用。利用技术成果控源管控,排查土壤污染隐患,做好“无废城市细胞”培育,完善固废收集处置体系,查处涉固废违法行为,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推进“无废供应链”建设研究工作。以排查区域清单为底数,协同制定土壤协同采样监测计划,对粮食超标区域开展土壤协同监测和溯源整治。

从“生态优势”到“民生福祉”,改革赋能激活绿色动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金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以前要跑好几趟,等很久。现在‘打捆审批’‘多评合一’改革后,成本降了30%,时间省了一半,真是‘即办件’的速度!”来办理环评批复的周先生说。

深化“打捆审批”“多评合一”“区域环评+环境标准”集成改革,高效服务重大项目落地,是金华开发区以生态环境助推发展的着力点之一。今年一季度已完成5个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保障率100%。

此外,金华开发区推动13家企业成功竞拍排污权指标,并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模式:建立从环评审批到排污许可、环境统计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企业“零跑腿”办结环保手续。创新“绿色通道”机制:对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专员辅导,压缩审批时限50%,获企业好评。

首创“培训+诊断+整改”三维助企模式,发放风险清单及体检报告600余份。排污权交易活跃,为企业提供要素保障。依托生态优势,中央创新片区等六大特色片区加速崛起。汤溪恒大养生谷、湖海塘周边“网红打卡地”等文旅康养产业蓬勃兴起,带动消费与就业,生态红利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

近年来,金华开发区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科学谋划、绿色发展、水岸同治、以人为本,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有机串联金西片区的派溪童村、白鹤殿村沿线和江南主城区的湖海塘公园、梦境自然博物馆等生物多样性特色景观模块,打造精准研学路线,组织开展“废水变宝”“探索自然密码 守护未来生态”等一系列生态研学活动,全面展示开发区生物多样性样板和形象。

行走在金华开发区,抬头是醉人的“金开蓝”,四望是怡人的“生态绿”,发展的底色更清新,百姓的幸福感更真切。面向未来,金华开发区将继续执生态之笔,精耕细作,深挖“两山”转化潜力,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坚定前行,绘就更加壮丽的高质量发展绿色新篇章。(沈桦、俞夏冰;图据金开融媒)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