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上,浙江金华金义新区以五年之期实现了从金东区全域向浙中增长极的跨越式发展。这场蝶变中,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建设堪称最具启示意义的篇章。它的成功实践有力证明:后发地区要实现赶超,必须走“创新核爆”之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要素爆发式集聚与裂变式增长。
创新核爆:后发地区破局的关键抉择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认为,后发地区应遵循梯度转移理论或“雁行模式”,被动承接产业转移。然而,金漪湖的实践打破了这一认知: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后发地区完全可以通过打造创新策源地,实现“换道超车”。
金义新区的决策者们清醒认识到,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按部就班的发展只会导致差距越来越大。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打造具有强大磁吸效应的创新平台。2023年元旦,金漪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短短两年内,这片曾经的荒山丘陵,以42亿元投资、700天建成7平方公里核心区的“新区速度”,打造出集研发智造、科创转化于一体的国际科创示范城。这样的建设速度,本身就是一种“核爆式”的发展宣言。
这种“创新核爆”战略已从蓝图变为现实。金漪湖已集聚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光电技术与智能制造)、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中医药现代化)等5家高能级科研机构,以及龙芯智慧产业园、零跑汽车配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2025年1-6月,片区签约项目总投资突破100亿元,带动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它的成功证明,后发地区不是只能做“追随者”,更能成为“规则改写者”。
平台赋能:创新核爆的支撑体系
“创新核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强大的平台支撑。金漪湖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创新支撑体系。
首先是物理空间的精心规划。金漪湖创新区形成了“一核引领、三湖辉映、多廊渗透”的空间格局,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九大场景”错落有致。云蝶中心、金漪集、青年之家、龙腾半岛等功能区各具特色,共同构建起“科创+生态+生活”的全链条服务生态。这种空间布局不是简单的功能分区,而是创新生态的系统设计。
其次是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金义新区围绕金漪湖建设,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设立5亿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实施人才政策“金十条”。这些制度创新为“创新核爆”提供了制度保障。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2024年建成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突破玻璃基芯片全链条技术。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院2025年入选G60科创走廊首批中试基地,实现中药智造转型。这些重大科研平台的快速突破,都与这种制度环境密不可分。
再次是创新文化的培育滋养。金漪湖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这里定期举办的金漪湖半程马拉松、科创嘉年华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理念,让创新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正如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戴灵豪所说:“在金漪湖,创新正在成为自觉。”
链式反应:创新核爆的扩散效应
真正的“创新核爆”不仅在于初始的爆发力,更在于持续的链式反应。金漪湖的创新能量正在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扩散延伸。
在产业层面,金漪湖的创新能量催生了三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以零跑汽车为龙头,带动24家配套企业落户,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信创产业以中科信创产业创新示范区为核心,集聚38家上下游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有怡科技等企业为代表,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正是创新能量扩散的生动体现。
在人才层面,金漪湖的创新磁场产生了强大吸引力。2025年上半年,金义新区人才净流入率达12.3%,居金华市首位。青年之家提供的632套人才公寓入住率98%,各类创新人才纷至沓来。这种人才集聚又反过来强化了创新动能,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城市层面,金漪湖的创新理念重塑了城市发展逻辑。以金漪湖水系连通项目为代表的生态工程,以浙江中医药大学金东中医院为代表的民生项目,以“千万工程”为抓手的乡村振兴,都在不同领域诠释着创新发展的深刻内涵。创新不再局限于科技领域,而是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逻辑。
启示思考:创新核爆的普遍意义
金漪湖的实践为后发地区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它告诉我们,后发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束缚,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新路。
启示一:后发地区必须敢于打造创新高地。传统观念认为创新高地只能在一线城市出现,金漪湖的成功打破了这一迷思。它证明,只要找准定位、聚焦特色,后发地区同样可以成为创新策源地。
启示二:创新需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金漪湖不是简单建几个实验室,而是构建了完整的创新生态。从空间布局到制度设计,从人才政策到文化培育,形成了相互支撑的系统体系。
启示三:创新必须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金漪湖的创新实践始终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值得深入借鉴。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金漪湖的“创新核爆”实践,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它告诉我们,后发地区不必亦步亦趋地跟随先发地区,而应立足自身实际,走特色创新之路。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力,后发地区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展望未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相信会有更多类似金漪湖的创新策源地在神州大地涌现。它们将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动力。在这个意义上,金漪湖的启示已经超越了区域发展的范畴,成为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注脚。(陈公炎/文;本稿图片均据金东融媒,胡赣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