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发展聚焦

从校园到田间:浙江金华文化特派员王正以婺韵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精神图谱”

——从浙江金华武义下杨村看文化赋能乡村的深层实践
2025-10-11 17:4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王正与村里老艺人商讨婺剧展示厅建设方案

王正(左一)与村里老艺人商讨婺剧展示厅建设方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在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二十余载、乡村振兴迈向纵深的今天,“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理念早已融入浙江大地的肌理。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始终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而文化特派员制度,正是这片土地上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的创新实践。从浙西的古村落到浙东的渔家村,无数文化特派员带着专业、带着情怀扎根基层,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创新发展的“赋能者”。

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俞源乡下杨村,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教师、金华市文化特派员王正,用一年多的时间,以婺剧文化为纽带,写下了一篇“挖掘、传承、创新”的乡村文化振兴答卷。他的实践,不仅让一个濒临断代的乡村戏曲文化重焕生机,更成为浙江文化特派员制度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从省域层面的制度设计,到市域层面的机制创新,再到个人层面的精准实践,“点”的突破与“面”的推进相互交织,勾勒出浙江乡村文化振兴的鲜活图景。他用婺剧为线索,串起了村民的记忆、青春的活力,甚至带火了家门口的景区,让下杨村的“精神家底”变成了乡村振兴的“活资产”。

婺剧晚会在村广场开演

婺剧晚会在村广场开演

制度筑基:文化特派员的“下沉密码”

浙江的乡村振兴,从来少不了“文化打底”。2024年,浙江率先探索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推动思想文化传播、缩小城乡精神文化差距为核心目标。这一年,武义创新建立“个性化匹配、项目化推进、一体化管理”三大机制,通过统筹资源、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全力推动文化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18名文化特派员扎根武川大地,以文化为犁,深耕乡土,通过一次次走访、一场场活动,从村里的陌生人变成村民们眼里的自家人。无论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还是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又或是促进乡村共富,都有他们的身影,文化特派员成了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基层文化的服务者。

“不是来摆样子的,得先摸清村民真正想要啥。”刚到下杨村的头一个月,王正带着工作目标走遍了全村。在77岁的杨秀凤奶奶家,老人颤巍巍翻开箱子,露出几十年前的婺剧道具,以及绣着金线的戏服:“年轻时唱《三请樊梨花》,台下能坐满田埂,现在啊,连个搭戏的人都没了。”村支书杨波也愁:“老人们念婺剧,年轻人嫌老套,大礼堂破了缺乏条件,村里文化活动就剩晒太阳。”这些话,王正都记在笔记本上,也定下了方向:先把婺剧这根“文化线”牵起来,再让整个村子活起来。

下杨村婺剧团老艺术团成员

武义县下杨村婺剧团老艺术团成员

婺韵深耕:从“箱底戏服”到“全村合唱”

王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捞”快要失传的婺剧记忆。他前后10多次走访村里20多位老艺人,听他们讲当年戏班的故事,记录快要被遗忘的唱腔。67岁的吴宝永老人,还记得《徐策跑城》的每一个身段,却多年没机会登台,王正陪着他一遍遍地练习感觉,还帮着找当年的婺剧戏服。

2025年7月,一场“阔别40年”的婺剧晚会在村大礼堂开演。11位平均年龄超70岁的老艺人重新穿上戏服,杨秀凤奶奶一开口唱“梨花带雨拜君前”,台下 800多村民里,不少老人非常激动,有的跟着轻轻和。这场晚会火出了圈,金华发布、潮新闻、澎湃新闻都报道了,全网传播量超50万次。“不仅圆了老人们的梦,更让村里人找回了以前的热闹。”村支书杨波说。

光有晚会还不够,王正还惦记着那些快烂掉的唱本。他把村里40余本1984 年前的手抄唱本一本本找出来,逐字逐句核对,扫描存进电脑建“电子档案库”。“这些不是废纸,是下杨村的‘文化家底’。”王正还在村里开了“婺剧老人交流小课堂”,让老艺人上台走步吹唱、重拾婺剧的记忆。

青年大学生聆听浙江好人余祖德讲好人故事

青年大学生聆听浙江好人余祖德讲好人故事

青春与运动:让村庄“热闹起来”的双引擎

“文化不只是老祖宗的东西,还得让年轻人愿意参与,让村民天天有乐子。”王正没把目光只放在婺剧上。作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老师,他牵线让学院和下杨村建了“暑期实践基地”“校地党建联建基地”,20多个00后大学生暑假来村里拍翠梨、吊瓜的助农视频;拍摄村里的老街、安济桥宣传视频,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看见,帮村民多卖钱;此外还走访97岁抗战见证者陈日富老人、“浙江好人”余祖德,把他们的事迹编成红色故事给年轻人看。

大学生们带来的“新玩法”,也给王正提了醒:村里的年轻人喜欢运动,不如办场气排球赛?经过认真筹备,2025年9月12日晚,首届武义乡村气排球邀请赛在村里的新建好的运动广场开赛,13支队伍118个运动员,从傍晚打到深夜,四百多名村民围在球场四周。女队垫球、拦网你来我往,男队扣球力道十足,每当有好球,村民们的喝彩声能传到村头。“以前晚上吃完饭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来看球,比赶大集还热闹!”村民杨大伯搬着小板凳,看到半夜还舍不得走。

王正站在赛场边,看着亮堂堂的灯光和满场的笑脸,心里有了底:“文化振兴不是搞‘阳春白雪’,得接地气。婺剧是根,村里活动是日常,这样村里才天天有活力。”

村婺剧大礼堂新貌

武义县下杨村婺剧大礼堂新貌

筑巢引凤:从“文化地标”到“旅游热点”

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可破旧的大礼堂还是个“心病”。王正又牵头搞起了大礼堂改造,走访了婺剧院、老艺人、村民代表,改出了“婺剧演出区”“村民活动区”“婺剧文化展示区”:礼堂里各种婺剧脸谱,墙上挂着老艺人的演出照片,这里既能演婺剧,又能办赛事、开大会。2025年10月,大礼堂刚竣工,就成了村里的“网红地”,老艺人常常来排练,村民们也爱来这儿休憩、聊天。

更让人惊喜的是,文化火了,连村里的峰林幻境景区也跟着火了。国庆期间,原本小众的峰林幻境景区,因为之前婺剧晚会、气排球赛的媒体宣传,加上大学生拍的景区短视频,一下子成了游客的“打卡点”,国庆8天游客首次突破了2万人次。游客们看完景区,还会去村里观看村里的老街,新建的文化大礼堂看婺剧展览,买村民的特产。“以前景区没多少人来,这个国庆,我家农家乐天天满座,光卖土货就赚了好几千!”村民杨大姐笑得合不拢嘴。

王正把这叫作“文化搭台,产业唱戏”。“婺剧让下杨村有了‘名气’,气排球让村里有了‘人气’,最后都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福气’。”他还在琢磨,以后要把婺剧和峰林幻境景区结合起来,搞“婺剧主题研学游”,让游客来能看戏、能爬山,还能体验乡村不一样的生活。

村婺剧文化展示厅

村婺剧文化展示厅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文化振兴的“下杨答案”

王正刚来的时候,有人说“一个老师能搞出啥名堂”,可现在,村里已经营造出“白天有戏、晚上运动”的热闹氛围,这正是浙江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初心——不是“一个人干”,而是“带动一群人干”,让乡村自己长出“文化造血”的能力。

如今的下杨村,白天能去峰林幻境爬山旅游,下午能去婺韵大礼堂看婺剧展览,晚上还能够在村里打一场球类比赛。王正的笔记本上,又写了新计划:明年要办“婺剧文化节”,把周边村的戏班都请来;还要帮景区设计“红色研学路线”,让更多人知道下杨村的故事、下杨的变化。

从“沉寂小村”到“文化热村”,下杨村的变化,藏在老艺人重新亮起的眼眸里,藏在村民看球时爽朗的笑声里,藏在景区游客满溢的笑容里。王正用婺韵为笔,画出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图谱”——这图谱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一件件接地气的实事,却让乡村的根扎得更深,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微信截图_20251011163555

王正与浙江好人余祖德

正如王正常挂在嘴边的:“每个乡村都藏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我总琢磨着,得给下杨村真正留下些实在的——以婺剧为切口,不过是帮村子唤醒了那段曾经鲜活的文化记忆。说到底,只要把这文化的根守住了,乡村就永远不会缺精气神,永远有奔头、有活力。”

在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征程中,我们期待更多像王正这样的文化特派员,带着专业与情怀扎根基层;期待更多乡村能像下杨村这样,找回自己的文化根脉;更期待浙江的乡村文化振兴,能走出一条“塑形又铸魂、富民又强村”的特色之路,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浙江经验”、贡献“浙江力量”。

婺韵绵长,初心不改。当千年婺剧在乡村的舞台上再次唱响,当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文化自信的笑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文化重生,更是一个省份乡村振兴的“精神图谱”——这图谱里,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有个人与集体的共鸣,更有文化与民生的共生。这,正是浙江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沈桦;本稿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截图_20251011163856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校园里课堂上的王正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