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发展聚焦

浙江:让“好人精神”润泽武川

2025-07-28 11:4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64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倍感振奋;总有一种感动,让人热泪盈眶。”

日前,2025年半年度“浙江好人”先进事迹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现场交流活动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王宅镇马府下村文化礼堂举行,包括武义县俞源乡下杨村村民余祖德在内的81人入选“浙江好人”榜单。这些“浙江好人”的感人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让小城武义沐浴在真善美的和煦春风里。

于细微之处显大爱,于平凡之中见伟大。“崇实尚义”的精神,一直流淌在武义人的血液里,武义自古“好人”频出。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让“好人精神”润泽武川,绘就新时代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640 (1)

凡人微光,汇成璀璨星海,聚起时代光华。

外卖骑手黄晓琴在逆境中步履不停,用一次次暖心相助,用善意照亮他人;“白袍勇士”孙杰纵身跃下六米堤坝,在钱塘江的激流中用血肉之躯托举生命的重量;海岛孤悬处,大猫岛上的李光鲁医生,把54年岁月献给涛声与乡亲……

在2025年半年度“浙江好人”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一个个平凡却不凡的好人事迹,让无数人湿了眼眶。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熠熠闪光,代代相传。

一家五代人,83年如一日,默默守护“三个兵”的英雄墓。此次上榜诚实守信类“浙江好人”的武义俞源乡下杨村村民余祖德,用一份穿越时光的坚守,用世代相传的敬意,让英雄的故事永远鲜活,把“崇实尚义”的城市精神种进了时光深处、人心深处。

1942年,余祖德的爷爷冒险收殓了三名在抗战中牺牲的士兵,拆掉家里的门板、床板,将抗战英烈安葬在离家四五十米的地方,立了一块“三个兵”的墓碑,并留下一句家训:“逢年过节要把他们三个‘带’上,不能让英雄成为孤魂。”作为“三个兵”抗战英烈墓第三代守护人,余祖德始终不忘祖训,逢年过节带着一家老小20多人祭扫“三个兵”墓。

83年时光流转,墓碑在岁月中添了沧桑,可余家守护的脚步从未停歇;时代在变迁中换了模样,可那份“不让英雄孤单”的承诺从未褪色。从爷爷的冒死安葬到父亲的悉心照料,从余祖德的身体力行到儿孙辈的耳濡目染,这份坚守早已超越了血脉的传承,成为一个家族对英雄最绵长的告慰,对初心最执着的坚守。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当凡人善举被看见、被珍藏、被传递,人性的光辉便会如星火燎原,让温暖生生不息,让善意照亮夜空,让每一颗向往美好的心,都能找到归属与方向。

微信截图_20250728093224

2025年半年度“浙江好人”先进事迹发布仪式,选择在武义举行,更像是一种饱含深意的历史回响与时代召唤。

“崇实尚义”的武义城,从来不缺热心肠的武义人。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赤诚与善良,是穿越千年岁月沉淀的精神基因,在时光长河中始终温热,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醇厚。

县名肇始,“义”脉流长。回溯历史的长河,“崇实尚义”四字早已流淌在武义人的血脉里,镌刻进城市的肌理中。唐天授二年,武义从永康西境析出而立县,彼时武后当政,天下郡邑多冠“武”名,而这片土地因县东“百义山”的传说,终以“武义”为名。一个“义”字,从此横贯千年,从盛唐的风烟里走来,温暖了古往今来的每一段时光。

古往今来,“义”行传承。武义的民风,自古便带着崇德向善的质朴与信义仁爱的热肠。明嘉靖年间的武义县令黄春,捐薪俸办学田,两袖清风一心扑在民生与教化上,留下“但愿百里民皆足,垂橐空行孰笑贫”的“却金”美谈,诠释了为官者最纯粹的“义”;唐光化元年,“一介草民”任留见乡邻受水患之苦,带领乡民筑成“支分派别,溉田万顷,绵延十余里”的长安堰,让武义从此“有水则岁熟”,谱写了“唯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奋斗篇章,演绎了普通人最朴素的“义”。

烽火狼烟,“义”往无前。到了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武义人的“义”更是化作了舍生取义的赤诚。中共浙江省委第五任书记徐英、“湖畔诗人”潘漠华、先烈邵李青、曾志达,红色特工徐强、徐汉光…… 在国家危亡、民族危难之际,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以血肉之躯赴汤蹈火,用生命诠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大义。他们的名字,早已与这片土地的“义”脉紧紧相连。

“崇实尚义”,流淌在千年历史的精神长河,镌刻在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让这片土地总能孕育出温暖人心的好人,让“义”的光芒始终照亮城市,让“善”的种子永远扎根人心。

近年来,武义全域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选树宣传活动,打造“好人来播报”“好人工作室”等特色品牌,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获评“中国好人”1例、“浙江好人”15例、“金华好人”124例,获评国家和省级文明村镇22个、文明家庭17户。

微信截图_20250728093236

鲁迅先生讲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千千万万个凡人英雄,挺起了时代的脊梁,用自己的道德之光构筑起闪耀着时代底色的“好人精神”。我们该如何让“好人精神”在时代土壤里扎得更深、传得更远,泽润武川大地?

沃土更厚实,让“向善”蔚然成风。为什么好人从未缺席?因为“向善”本就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本能,是人性深处最本真的渴望。当他人受难时的不忍盖过犹豫,当生命呼救时的本能压过恐惧,当乡亲依赖时的牵挂胜过辛劳,好人的涌现从来不是刻意选择,而是“向善”的人性力量在推着他们前行,就像草木总会向阳生长,善良的种子总会在心底发芽。要深挖武义千年“崇实尚义”的文脉中,一个个在岁月里流转的修齐治平的好人故事,一桩桩在时光中沉淀的凡人义举,激发崇德向善的热情,营造人人向善的氛围。

善举被看见,让“行善”终有回响。好人的源源不断,更因每一份善举都在被看见、被铭记、被回应。一个个“浙江好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不会被辜负,坚守终会被珍藏。社会对好人的尊崇、对善举的嘉奖,如同给“好人精神”浇上清泉,让人们敢于相信:即便偶有“难做”的时刻,“做个好人”永远是值得的。这份“被看见”的力量,让更多人卸下“吃亏”的顾虑,勇敢地追随内心的善意。要通过“从善如流”的生动实践,让制度的保障与民间的善意形成了温暖的共振,推动“做好人”从个人选择变成了城市风尚,让每一次平凡的坚守都能汇聚成照亮时代的光芒。

制度更完善,让“崇善”深入人心。社会需要善意,人民需要英雄,要在全社会营造“好人有好报”的强烈共识,用制度为行善者撑腰,为困境中的好人托底,让荣誉与嘉奖照亮善举,消除“好人难做”的后顾之忧。同时,要让“小善”成为日常,此次上榜“浙江好人”的很多平凡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善意酿成了习惯,这些善举没有惊天动地的壮阔,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好人精神从不在云端,而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在邻里互助的温情里,在“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践行里。

城市之美,不仅美在风景,更美在人心,美在这生生不息的“好人精神”。愿每一份善意都被珍视,每一次坚守都被铭记,每一颗善心都被温柔以待,让温暖永远流动,让时代永远向阳。(沈桦、胡清波、陶峰松;本稿图片除署名外由陈俊摄)

640 (2)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