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夜幕低垂,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九龙国家湿地公园仅一路之隔的紫藤人家农家小院,坐满了来自上海、温州、杭州等地的游客。他们在这里吃饭聊天,等待夜幕降临后,赴一场九龙湿地的浪漫“萤火之约”。
这片曾被2022年极端高温重创的萤火虫栖息地(当时部分区域每百平方米仅剩一两只),经两年科学修复,种群数量奇迹般恢复至百只规模,织就了一幅梦幻的生态画卷。这不仅是生态修复的胜利,更是丽水厚植生态文化土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一明一灭的萤火,悄然点亮了莲都“萤火经济”:周边农家乐月营收增长60%,惠丰采摘园热带水果供不应求,“有点SU·生态美学营地”每日最多接待300名游客,春游、团建,周末还需提前三天预约。而这场生态保卫战的背后,正是丽水十五年如一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缩影。
从古堰画乡艺术传承到“山”字系品牌矩阵崛起再到古村落焕发新生,浙江丽水莲都这座浙南山城正书写着生态文明的鲜活范本,为丽水深化生态文化建设、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莲都经验”。
古堰画乡从千年古堰到东方枫丹白露的艺术新生
千年古樟下,数十个画架陆续支起。当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利用手中的水墨、水彩与油彩,将古堰画乡的屋檐瓦舍、渔舟帆影、通济古堰跃然于纸上。
“以前我们这儿可没有现在这样受欢迎。”碧湖镇堰头村党总支副书记兼村民主任张伟武,看着大樟树下打卡的游客,不禁感叹道。
多年来,莲都依托“世遗古堰、艺术画乡、水韵瓯江”三大优质资源,成立统一独立高效的运营管理机构,按照“一廊、三区”规划布局,将古堰画乡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艺术研学、文化体验、生态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走出了一条“生态颜值”向“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从此,古堰画乡焕发新生:20多幢古建筑修旧如旧,鹅卵石老街成了网红打卡地。村民胡树良在家门口摆起饮料摊:“不用外出打工,额外收入够生活!”
与此同时,建于南朝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也在文旅融合赋能下焕发出新光彩。今年“五一”假期,莲都深挖通济堰文化内涵,推出“通济庙会”“通济宴席”“通济集市”特色民俗度假产品,打造出一方人文艺术与生活态度相碰撞、传统特色与现代城市相对衬的美学大集。
当艺术美学与优美风景互相映衬,村民们日渐享受到了生态资源带来的红利——老民居可以出租给民宿业主收租金,自己也能开个小餐馆谋生,头脑活络的年轻人回来开个文创店、咖啡店……新业态在这里蓬勃生长。原本开设代办木材厂的王任能毅然转型做起了民宿,如今他两家民宿年总收入超30万元,账本里满是“游客住宿收入”的墨香。
古堰画乡因画而生,因画闻名,一幅幅丽水“巴比松”油画见证了莲都艺术的“破茧成蝶”。
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法国巴黎枫丹白露森林边的巴比松村,诞生了一个“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巴比松画派,这种以自然为师的大胆创新精神直接启发了后来的印象派,打开了现代绘画的新格局;100多年后,瓯江之畔的古堰画乡同样也聚集着一批丽水本土油画家,他们常年专注于表现家乡的绿水青山,被外界称为“丽水巴比松”画派。
古堰画乡艺术中心展厅内,200余幅“巴比松”画派作品展示给前来观赏的游客,一幅幅画布上的瓯江如碧玉般温润,也似碎银般跳跃,每一步都能邂逅水墨交融的惊喜。
而展览不仅是油画艺术在古堰画乡的一次璀璨绽放,也是人文艺术与自然风光在画布上的一次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更是莲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枫丹白露法语意为“美丽的泉水”,丽水亦因山水得名,两个以“水”为名的土地,因同样的艺术追求隔空对话。
如今,“丽水巴比松”文化主题已成为古堰画乡的特色“金名片”,近300家艺术院校在这里建立了写生创作基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人数超15万人次,吸引了全国各地名家云集驻留写生创作。艺术日渐成为莲都的必需品,同生活、产业交织生长,营造出了古堰画乡的共富空间。多年来,古堰画乡特色产业总产出近17亿元。
“山”字品牌矩阵崛起,撬动共富杠杆
今年三月,莲都区峰源乡产出的珍贵高山羊肚菌迎来采收旺季,总产值超百万元。 这些来自千米高山的“黑金子”,乘着飞机、高铁运输到全国各地。“别看这东西长得不起眼,市场上很受欢迎,它就是我们山里的‘黑金子’!”在峰源乡正岙村,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用农具将一朵朵棕褐色的羊肚菌从泥土中割下。“这可是海拔千米高山上种植出来的,亩产超过800斤呢!”
今年71岁的江章树,以前农闲时只能闲在家里,现在每天都来羊肚菌基地干活,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别看我现在年纪大了,在这里干活,一天能赚200块,收入很不错的。”江章树笑着说。
以羊肚菌、灵芝等珍稀菌菇为代表的“高山山珍”接轨市场的同时,莲都的另一张“山”字金名片——“浙江第一早茶”,也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这些依托绿水青山打造的“山”字品牌,不仅是富民产业,更是丽水着力培育的生态文化标识,讲述了人与山水和谐共生的现代故事。
暮春三月,莲都春茶进入了采摘期。在大港头镇莲湖茶叶基地里,莲湖茶叶基地负责人带领着几十名茶农,腰挎竹篓,穿梭在翠绿的茶树间劳作,一双双巧手在绿叶间上下舞动,一筐筐盛满了嫩嫩春茶的竹篓即展现眼前。“莲都生态气候条件好,种出来茶叶的品质高。这两年,随着莲都茶名气越来越大,市场需求量更大了,售价每斤高达1500元呢!”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在丽水打开了崭新的篇章。
“我们‘莲城雾峰’上榜了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今年还跟龙泉茄、惠明茶、等产品被评为2024年度‘丽水山耕’拳头产品。”潘见华告诉记者,目前莲都区茶园面积6.1万亩,年产量达2865吨,产值3.36亿元,入库茶叶专家31位,全面培训覆盖茶农800余人次。
“丽水山耕”作为全市域公用品牌,其拳头产品的评选与推广,正是全市生态文化建设在农产品价值转化领域的关键抓手,有力提升了生态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
为培育出一批具有丽水生态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且在市场具有一定消费群体和知名度的产品,“丽水山耕”拳头产品评审工作从2022年至今已举办三届,不断为“丽水山耕”品牌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近年来,莲都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持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借“山”之优势,以“联”之举措,延“品”之链条,促进“生态资源”向“富民资本”转变,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据悉,2024年莲都区百余种农产品加工品远销中东、欧美等地,销售额高达2亿元,创近5年新高。
为了帮助“山”字系列产品克服农业瓶颈,莲都区携手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省内外高端院校、科研院所,助力“三农”发展,与浙江工商大学开展院地合作,共同成立绿谷食品健康产业研究院并开展实体化运作。紫金街道建立强村公司、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第三方专业投资机构“五方共建”机制,构建以强村公司吹哨发起,其他主体评估响应的“1+4”创富激活体系。今年5月,莲都杨梅入选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名单。
为实现农产品市场产销对接,做强区域品牌,提升农业生态产品品牌溢价,莲都积极组织农业主体参加国际茶博会、长三角地区枇杷推介会、长三角地区精品杨梅评选会等大型展会,依托山海协作将农产品带入义乌共富市集,并与生鲜社区团购电商签约建立定向采购合作机制,打好一系列“组合拳”,打开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互联网+’、冷链物流等技术突破了传统杨梅保鲜难、运输难等问题,彻底打开了市场。”南山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杨梅销售主要靠客商来村里收购,种植户拿到手的钱却不多,“冷链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使整个采摘季的黑炭杨梅售价都能稳定在每公斤40元左右。现在,全村杨梅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500万元。”
古迹焕新承文脉,文旅融合启新篇
在太平乡下(土夭)村,一栋历经沧桑的古民居正焕发新生。这座藏在青山间的百年老宅,是抗战时期 “特约太平经济建设实验区” 旧址之一,即将变身为山海共富研学基地。
“这座占地1000平米的徐氏故居目前已经完成主体结构修缮,即将进入展示厅布展的关键实施阶段。”下(土夭)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故居不仅完整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土木结构和传统风貌,更精心复原了抗战时期经济建设实验区旧址特有的木质格窗样式。“抗战时期真实感扑面而来,更能加深加重市民游客们的历史记忆。”
据悉,太平经济建设实验区山海共富下(土夭)村研学基地以“红色记忆馆”为核心叙事空间,通过珍贵档案文献、历史实物与沉浸式场景,生动再现1938年浙江省建设厅在此开展经济合作社试点,促进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完整呈现“从战时垦荒到新时代共富”的壮阔历程。基地创新打造“山海共富产业展示厅”,聚焦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与莲都区太平乡两地特色产业,通过数字化展陈、实物标本与动态数据可视化,构建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推动两地优势资源深度对接与创新融合。
“下(土夭)村研学基地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山海协作、城乡共富的实践平台。”太平乡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这个研学基地为平台,吸引市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太平乡开展红色研学、观光旅游、康养休闲、水果采摘等活动,进一步招引农旅融合项目,丰富太平乡的新业态发展,大力加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除了太平乡下(土夭)村,丽水还有不少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这些乡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引领,进一步破解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难题。
走进黄村乡黄村村华能莲都农光互补项目现场,230亩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莲都区最大的集中式光伏项目,这里已于去年1月全容量并网发电,年发电收益超800万元,每年为乡集体增收40万元。
“板上发绿电 板下飘芳香”的农光互补模式,让土地一地两用结出双倍丰硕的“果实”。光伏板下,澳洲茶树长势喜人。黄村村主职干部算了一笔账:“芳香作物种植成熟后,年均收益100余万元,加上光伏分红,咱农民腰包更鼓了!”乡强村公司负责人补充说:“0.9兆瓦的配套项目也已并网,未来将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光伏+现代农业’建设中来。”
但是黄村乡并不满足于此。黄村乡计划以“茶孝文化”为纽带,投资1000万元打造示范园,串联智能茶厂、机械化茶园和陆氏宗祠文化体验区。“未来,游客既能研学制茶工艺,也能体验孝文化寻踪。”黄村乡宣统委员杨勇介绍。茶农们则满怀期待:“茶厂升级后,鲜叶收购价涨了,日子更有奔头!”
“我们要让古村‘活’出经济价值。”黄村乡相关负责人说:“通过GEP转化交易,把山水林田变成‘绿色银行’,带动果蔬种植、研学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而这种将生态资源系统核算并转化为发展资本的模式,正是丽水市深化生态文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的创新探索。
正如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的观察:“文旅融合需通过鲜活文化场景与游人共情”。当萤火虫在古堰畔点亮夏夜,当艺术在瓯江中发出耀眼光芒,当山珍产品出现在全球各地,古村落生态赋能焕发新生,莲都正以三个“无价密码”解密生态建设新篇章,湿地修复催生热门爆款的“萤火经济”;艺术推动生态环境走向现代艺术; 共富工坊让农户执掌产业话语权。
这条浙江丽水莲都生态文化建设之路,正源源不断地铺展着山乡未来的绿色图景 。(沈桦、叶辛、郑丹;本稿图据莲都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