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城市发展百舸争流。
在满怀希望与活力的美好时节,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迎来了第三届发展大会,围绕“新征程 新机遇 新婺城”主题,共叙乡情,共话发展。这一刻,无数游子魂牵梦萦的土地,化作你我心中最温暖的归处;这一刻,凝聚着桑梓深情的大会,成为情感交融的港湾;这一刻,承载着家乡期望的盛会,铺就未来发展的通途。
浙江金华婺城,这座静卧于芙蓉峰下的主城,如今正伫立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它向着新方向勇毅前行、朝着更高峰奋力攀登,持续提升城市发展的能级,坚定不移地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在主城崛起的新征程中,步履铿锵,豪情满怀。
底蕴和实力兼具
婺城是金华的主城区,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脉。自东汉设县以来,这里便是金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小邹鲁”之称。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鲍溶对着婺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不禁发出“婺女星边气不秋,金华山水似瀛州”的赞叹。一千多年后,婺城在历史的沉淀中破茧而出,以崭新的面貌惊艳世人。
悠悠婺江,作为婺城的母亲河,静静流淌千年,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更是一条文化的纽带。沿着婺江漫步,一座“琼楼绿水”的建筑——八咏楼,映入眼帘。公元494年,南朝东阳太守沈约被婺江的美景所吸引,修建了玄畅楼,后又以《八咏》诗为题创作8首长诗,让这座楼声名鹊起,最终更名为八咏楼。李清照也曾在此留下“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豪迈诗篇,更为八咏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婺城,作为千年州府之地,金华府署、文庙、寺院等建筑林立,人文气息浓郁。“一城、两巷、一带、两环”的城市格局,勾勒出它独特的城市脉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婺城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从地理区位看,婺城雄踞“浙江之心”。义乌江、武义江、金华江三江奔腾交汇,赋予她灵动的气质,更为她铺就了通达四方的发展之路,是连接长三角与内陆腹地的重要枢纽。婺城自然风光令人陶醉,“两山夹一川”“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绘就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长卷。全省面积最大的南山自然保护区在此绵延,4亿立方米的澄澈好水静静流淌,滋养着金华百万市民,更荣膺“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苗木盆景之乡”等美誉。
从产业格局看,婺城主城崛起势头强劲。近年来,婺城以产业升级驱动高质量发展,立足产业基础与未来趋势,精准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动工具、轻量化新材料三条重点产业链,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新高地。248家规上企业、5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上市企业,勾勒出雄厚的产业版图;婺城经济开发区、飞扬智造平台、临江工业园区等产业平台蓬勃兴起,成为浙中科创走廊 “一廊六城”中熠熠生辉的重点节点城市,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
从城镇建设看,婺城精雕细琢彰显品质。婺城既有沉淀历史记忆的金华老城区,又有承载着金华城市西进发展使命的婺城新城区。近年来,婺城在做好古城保护和科学开发的基础上,大手笔推进城市更新,大踏步拉开城市框架,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重现千年古韵,万佛塔公园成为城市文化地标,西市街、万泰等商圈活力涌现,新城区、长湖湾、城北等区块强势崛起,婺城核心区、主城区首位度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与宜居度实现双提升。
从科教人才看,婺城厚植沃土培育动能。科技创新既是发展的内生动能,又是与时俱进的“关键密钥”。近年来,婺城聚焦创新平台提能增效、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创新成果突破转化,深度融入浙中科创走廊发展格局,聚力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地,持续激活创新动能,不断强化产业支撑,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同时,人才新政迭代升级,以更开放的姿态广纳四海英才,构建最优人才生态,让智慧与创新在此汇聚成潮。
回望改革开放之路,婺城儿女秉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奔赴各地,志创伟业。他们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执着不懈奋斗,扬帆破浪于浩瀚天地,取得了令家乡人民瞩目的成就。在你们身处异乡、心系家乡的同时,家乡人民也始终挂念着你们,祝福着你们。
目标引领发展
好雨润物变,春绿满园新。作为金华主城区与核心区,近年来,婺城凭借国家和地方利好政策东风,深挖区位优势,拥抱数字经济变革,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出击,让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发展动能,奏响了一曲激昂奋进的发展乐章。
锚定产业升级,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产业是经济腾飞的核心引擎。婺城精准锚定“港”“廊”“链”主战场,以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2024年GDP突破400亿元,成功跻身全省“工业大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 2,出口增速全市第 1,创10年新高。在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婺城大力实施“机器换人”项目,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加速蝶变。万里扬、今飞控股等龙头企业依托5G智慧工厂建设,实现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双重跃升,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典范。
强化创新驱动,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三年,婺城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累计招引落地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强链、补链、延链工作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攀升。在科技创新领域,婺城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飞扬智能制造平台入选省级“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浙师大金华科创园创新“高校+地方+企业”产教研模式,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20年的83家增长至2024年的200家,增幅达141% ,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提升城市能级,绘就高品质生活画卷。城市能级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婺城积极融合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婺城一批批大项目落地成景。近三年,婺城累计完成城市更新投资超400亿元,长湖湾、城北(新狮)等片区城市更新得到快速推进;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80亿元,是之前三年的2.5倍,罗洋作业区开放运营、乾西作业区加快建设,建成投用G60高速婺城互通、金兰快速路、上华至琅琊公路等一大批枢纽项目,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一幅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践行共富理念,擘画幸福生活新图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近年来,婺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全力缩小“三大差距”,努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域样板。在民生领域,婺城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省二级以上优质幼儿园覆盖率全市第一,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全市领先。围绕教育、医疗、就业、“一老一小”服务、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关键领域,婺城相继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实干铸就未来
今天的婺城,行进在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婺城发展大会既是英才汇聚的“强磁场”,又是乡情凝聚的“连心桥”,更是共谋发展的“冲锋号”。战鼓已擂响,全体婺城人正以实干为笔、以奋斗为墨,奋力书写主城崛起的时代答卷。
以招大引强筑牢发展脊梁。走进今飞智能工厂生产车间,数字化生产线高速运作,每15秒就有一个汽车轮毂下线;电子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全球订单数据信息……这家始建于1959年的老国企(金华车圈厂),如今已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汽车零部件王国。说起企业的发展,今飞控股集团董事长葛炳灶信心满满:“我们要在金华培育出世界级的汽配产业集群,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婺城深谙“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之道,以“千项万亿”工程为引领,积极主动对接优质项目,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通过发挥龙头项目的磁吸效应,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加速集聚,让优质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创新创造激活发展动能。深圳市南山区被誉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和创新高地。1996年,由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建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就坐落在这里的高新技术园。深圳市金华商会办公室就设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会长童星桦发挥自身优势,为深圳与金华之间架起合作桥梁。谈起家乡发展,童星桦说的最多的是如何传承婺商精神,如何把深圳的发展成就转化为支持家乡建设的发展资源。近年来,婺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企业抢占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强化产学研结合、技术与资本结合,迭代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了一批具有产业引领力的“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以优质环境厚植发展沃土。营商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婺城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通过定期开展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优化“一心四站”,为企业成长“加速”,为企业提供“就近办”“集成办”的便利,真正践行“把麻烦留给政府、把方便留给企业”的作风之变。在婺城,无论是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还是外来项目的落地生根,都能深切感受到“婺城温度”与“婺城速度”。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正以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拓展发展新空间,成为投资兴业的理想之选。
以过硬作风彰显实干担当。干部作风是干事创业的“定盘星”,更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婺城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建立了区领导月度工作例会制度,目标举措进度“三张清单”工作推进机制等,“宁做冲锋陷阵的卒,不当裹足不前的将”,形成一级一级“带着干”、上下“协同打硬仗”的浓厚氛围。在服务企业发展中,婺城锻造出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面对发展中的“硬骨头”,干部主动下沉一线,秉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执行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发展蓝图细化为施工图、实景图,用过硬作风为婺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筑牢坚实保障。
婺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广大在外婺城人的倾情付出和大力支持。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说,自家箱子里存放着一包采自家乡村口林子的黄土;他与众不同的学术观点、研究角度,以及自己取得的各项成就,均源于17年的婺城乡村生活。
实践充分证明,无论身处何地,大家的根与梦始终与家乡紧密相连,广大婺城人展现出的强烈深沉的家国情怀是推动婺城发展的宝贵资源、独特优势和重要力量。
乡音难改,感恩于梦想扬帆的地方;乡情难忘,归乡只因家乡的一声召唤;乡愁难断,为婺城激荡新的荣光。站在新的起点,希望广大在外婺城人与家乡人民一道,共同努力,共筑梦想,共同书写主城崛起的辉煌篇章。(沈桦、婺轩;本稿图片均据婺城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