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叶春笼、记者沈贞海
夏日的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绿树环抱、溪水环绕,房前屋后的水塘里清澈见底,一条条红彤彤的田鱼正在水下欢快自如。谁也不曾想到,曾经的小水塘、稻田竟能成为向全球展示农遗文化的窗口,完美展现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的独特风貌。这也正是这几年青田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的一个缩影,不仅清了河道、肥了稻鱼,更是美了百姓心。
探索“水”在农遗中蕴藏的智慧
近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媒体嘉宾走进方山乡龙现村实地考察。在活动现场,除了众所周知的稻鱼共生系统外,清澈洁净的水环境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无论是种稻,还是养鱼,最关键的是“水”。龙现村现有稻鱼种养面积495亩,水塘140余个,呈现出“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房前屋后都养鱼”的特色。近年来,青田县把治水作为传承和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其中一项举措,充分发挥华侨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引侨治水”新模式,聘请多名华侨担任民间“河湖长”,同时实施青商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引进多个生态项目助力乡村治水,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前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状况并不好,这也导致了门前的水环境受到污染。现在不同了,不仅建立了各种保洁机制,而且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明显提高了。”伍丽珍是龙现村的种粮大户,见证了乡村水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转变。伍丽珍说,稻田养鱼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特别是在鱼苗孵化阶段。因此,优质的水环境能有效提升稻鱼的品质,孕育灿烂的农遗文化。
通过水环境的提升,洁净秀美的乡村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多年来,伍丽珍精心耕耘稻鱼共生系统,和丈夫一边打理着稻鱼基地,一边经营着渔家乐,在村里盖起了5层楼房,换上了小汽车,还在县城全款购置一套高级公寓,成为了“五水共治”的其中一名受益者。
展示“水”在经济发展中的魅力
助力农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仅是青田县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的缩影。近年来,青田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立足小溪流域多、瓯江岸线穿城等优势,攻坚“水旅产业”,发展水边经济和水上经济,创成县级“水美乡村”17个,“乐水小镇”3个,引进威尼斯水上乐园等生态项目19个,总投资规模达35亿元。同时,还实现全县地表水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4年保持100%,让好山好水孕育优质生态产品,让“一江好水流金淌银”。
“通过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治水,前不久我们还成功捧回省里的‘大禹鼎’,这也是继前三年连夺‘大禹鼎’之后,我县以优异的成绩喜获四连冠。”青田县治水办(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颜剑说,几年来,青田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全域排查整治,全员下沉督导,深入推进治水攻坚行动,首先部署了十大治水攻坚工程,完成8个城镇“污水零直排区”、10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经济开发区一区十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其次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实现河(湖)长治河由线到面、由个体到抱团、由乡镇单治到流域共治模式转化。同时,着力打造“引侨治水”新模式,聘请384名华侨担任民间“河湖长”,发挥知名华侨、侨领作用带动乡村治水。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通过水环境的全面改善,也为“美丽青田”建设增添了不少好景致,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青田县通过堤岸整治、清淤疏浚等综合治理,结合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管护,实现了村庄文旅结合,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稻鱼共生、河权承包等产业,描绘出一幅村美民富的山水画卷。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青田县累计安排治水项目资金12.4多亿元,推进完成了水利枢纽、金三角污水处理厂、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等百项千亿项目建设;健全长效治水机制,14条县级河道和75条乡级河道均建立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开展“铁拳一号”“零点行动”等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涉水违法案件51起,并将18项履职不力情况按不同程度分成三类,提升干部作风建设,形成了“治水不力必问责”的政治生态环境。
据介绍,下一步,青田县还将进一步做好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提质增效、找寻查挖和日常巡河工作,探索“五水共治”数字化改革,谱写出水清民富青田新诗篇,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中贡献治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