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截至当日收盘,中芯国际每股报价82.92元,较发行价上涨了201.97%。
成功上市,首日大涨,不仅代表了市场对于中芯国际的认可,背后更反映出科创板最新的三个趋势。
市值背后的压舱石
尽管科创板开市还未满一年,但市场一直在期待一个重量级、标杆性的“压舱石”企业出现。类似企业的到来,往往能为一个资本市场打开新的局面,正如当年回归的阿里巴巴之于港交所。
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无疑是衡量“压舱石”企业的重要标准。在中芯国际上市之前,科创板总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只有金山办公、中微公司、澜起科技等少数几家,大部分企业的市值还停留在几百亿元阶段。科创板需要一些兼具实力与前景的明星企业,来成为这一板块的“金字招牌”和“定海神针”。
而中芯国际的上市,无疑开了一个好头。它不仅在行业中拥有毋庸置疑的实力和地位,更直接把科创板市值的天花板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截至首日收盘,中芯国际的总市值接近6000亿元,已经超过了恒瑞医药、中石化等A股主板大牌。这一体量,无论放在哪个资本市场,都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压舱石”企业。
市值的高企来源于市场的认可,这也在向那些正在选择资本市场赛道的明星科创企业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科创板对于龙头企业的价值绝不会低估。
接收到这一信号的企业不在少数。最近,京东旗下估值2000亿元的“独角兽”京东数科,已经在寻求科创板上市。可以想象,估值高、政策好、制度完善的科创板,正成为“压舱石”企业认真考虑的新选择。
速度背后的回归潮
一个半月前的6月1日,上交所刚刚受理了中芯国际的科创板上市申请。45天之后,这家公司就出现在了科创板上。
这样的速度,反映出科创板不断进化的可能。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解释,注册制试点之初,为了平稳开市,对于公司的审核难免“面面俱到”。经过前期磨合和积累经验,如今的科创板审核已经进入2.0阶段,更精准高效,不做价值判断,由审核“好公司”转向问出“真公司”。
但更重要的是,速度的背后,是科创板大力支持红筹企业回归的结果。在如今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加剧的大势下,中概股和港股的回归潮,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大趋势。承接其中的优质标的,是科创板的机会,也是使命。
降低门槛,加快速度,科创板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准备好了。此次中芯国际顺利回归的范例,正是证监会和上交所在“昭告天下”,只要回归公司科技过硬,披露真实,科创板就会全力支持,全速审核。
正如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所言,此次以红筹架构回归A股科创板,充分体现了境内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包容,体现了科创板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
显然,对那些经历过成熟资本市场洗礼和检验的优质红筹公司,科创板的绿色通道已经开启。
集聚背后的产业链
随着中芯国际的登陆,科创板上的芯片概念企业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集聚效应。中微公司、澜起科技、沪硅产业,都是颇受市场追捧的标的。
以往,芯片企业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芯片是一个需要高研发投入的行业,由于投入大、盈利慢,不仅难以符合A股主板的高要求,连风险投资也嫌弃这一领域回报周期太长。缺钱研发,不敢投入,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今科创板降低了上市的门槛,设置了多元化的路径标准,为芯片企业敞开了大门、带来了资金,吸引了一众企业纷至沓来。
企业集聚的背后,是产业链的愈发清晰。在如今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支持打造中国自己的芯片产业链,解决“卡脖子”之困,就显得尤为重要。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科创板正在慢慢集中和培育这条产业链上的“可造之才”,成为它们的新引擎。
华润微常务副董事长陈南翔表示,现在的科创板,有澜起科技这样的芯片设计企业,有华润微这样的IDM(垂直一体化)企业,有中微公司这样的半导体设备企业,还有安集科技这样的半导体材料企业。“产品设计、装备、材料,各个环节正在科创板全面开花。”
很快,AI芯片领域的知名企业寒武纪也将登陆科创板。在中芯国际这样龙头的带动下,科创板的芯片大军将愈发壮大。借助中国资本市场的力量,整个中国芯片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这支芯片大军的发展,也将反哺成就科创板的特色和未来。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很快,在科创板上市,可能将成为中国芯片企业最好的名片,而芯片企业,也将成为科创板最好的招牌。(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