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7月1日,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金华市大力推动医疗急救体系高质量建设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施志芳介绍金华市大力推动医疗急救体系高质量建设相关情况。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杨文彪,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滕卫军,金医集团主任、金华市中心医院院长俞世安作相关发布,金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蒋晓辉主持发布会。
医疗急救作为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抓手,以建设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和构建高效公共卫生体系为路径,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智慧急救”的新模式,持续推进院前急救高质量发展。
优化基层点位布局,实现医疗急救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化
在优化急救网络布局方面:根据浙江省十四部门联合下发的院前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目标,金华市按照城市地区出门3公里范围内有急救点,救护车平均10分钟内能赶到现场;乡村地区8~10公里内或每个乡镇至少建1个急救站(点),救护车平均12分钟内到位的要求,把急救站点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持续优化完善布局,着力守护百姓的生命防线。目前,全市急救站点在原有市县大医院的基础上,增加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布点数量,站点由2022年的58个增加至目前的112个。
在强化急救硬件支撑方面:高质量建设培训演练基地,建成2000平方米的专业培训场地和220平方米的公众急救体验馆。配置模拟调度培训中心、多媒体互动教室、虚拟场景、专业实操设备培训场地。同时,强化救护车设备配备,按照每3万人口配备一辆院前救护车标准,配备救护车244辆。此外,市本级所有院前值班救护车除按照省级标准配备外,额外配备了便捷式超声、心肺复苏机等设备,在车上医生就能快速完成检查,保障紧急时刻救护车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完备的设施和技能赶到患者身边。
在推动急救体系延伸方面:推动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机构设置,实现市、县院前急救同质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航空救援体系建设,推动金华市中心医院建设符合标准的航空救援基地设施和救援队伍,为“从地面到空中”“从现场到医院”的立体式快速医疗救援打下基础。为补齐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金华市合理布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数达到40台/10万人。近年来,针对卧床等行动不便患者出院转诊面临的困难,金华市还在全省率先推出“阳光暖心”非急救转运服务,切实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院中院后转运服务保障。
提升教育培训服务,实现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化、技能专业化
在强化急救救治能力方面:以质控管理、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为抓手,持续提升院前急救和救治能力。持续强化质控管理,推动所有急救站点按照统一规范高标准建设和运行;搭建全市急救培训平台,重点开展专业创伤处理、心肺复苏等核心急救技能的培训,确保急救人员应急能力满足现场急救需求;每年开展全市院前急救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今年以来,全市在到达医院前成功实现心肺复苏(心跳呼吸恢复)的病例已达到36例。今年5月,途经金华的高铁上一乘客心脏骤停,市中心医院、金华广福医院院前医生车上车下“教科书级”生命救援,获得了广大网友对金华医生和高效急救体系的点赞。
在赋能公众救援能力方面:为进一步织密城市急救安全网,金华市持续加大公众急救培训力度。依托浙江急救志愿者培训基地、金华市生命安全教育基地和金华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员培训基地等,对学生、快递员、建筑行业从业者、公安民警及辅警等关键群体,开展常态化急救科普培训,切实提升全市应急救护能力。同时汇聚多方力量,通过多元培训形式,精心培育一支“金华市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让急救技能成为金华市民的“必备技能”。截至6月底,金华市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已达1.3万人。公众参与共同守护急救“黄金四分钟”,有效填补了从意外发生到救护车抵达的“生命空窗期”。今年5月,义乌市通过视频连线“云急救”,指导家属成功复苏1名心脏骤停患者;近期,兰溪一药店店主对突发晕厥、呼吸心跳骤停的顾客持续心肺复苏,为后续专业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金华市120调度员通过电话指导金东区澧浦镇晕倒患者家属胸外按压直至救护人员到达。近日,金华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已开放对公众的培训预约,想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市民朋友可以通过电话0579-89138506预约,每月两期、每期名额30名,按照报名先后顺序安排培训。
创新数字赋能应用,实现医疗急救调度智慧化、服务精准化
在智慧急救建设方面:2024年5月,金华市“市域一体化”智慧急救平台建成并正式投入启用,实现全市急救调度数据实时联通、高度统一、协同作战。在调度平台大屏上,接警快不快、派车及不及时、救护车多久出动、多久抵达现场……这些核心指标一目了然。用数据说话,精准指导、有效监督,推动全市院前急救工作跑得更快、更稳、更优,在全市居民急救转运高需求的背景下,有力保障了金华市院前急救高效平稳运行。截至6月底,全市24小时呼入电话量达到28.4万次,急救量达到9.3万次,城市地区平均反应时间8分40秒,农村地区平均反应时间11分3秒,转运量和平均反应时间均居全省前列。
在深化5G赋能方面:金华市在全省率先将5G技术深度融入院前急救,有效缩小城乡急救的反应时间差,具体带来三大改变:第一是定位准、派车快。市民拨打120,调度员眼前的地图瞬间锁定报警人的手机基站和地理位置,系统自动匹配最近救护车快速赶往现场,从源头减少派错车、跑冤枉路。第二是看得见、心不慌。报警人手机变身“急救追踪器”,可实时查看救护车的位置、开多快、走哪条路、预计几分钟到,缓解报警人等待的焦虑。第三是车上治,院内联:救护车变身飞驰的5G智能急诊室。病人心跳血压、监控画面、病史档案,能实时传回医院。医院内的专家可远程会诊,在线指导救护车随车医生进行抢救,实现“现场—车上—医院”无缝衔接、多方协作,大大提高了急救质量,缩短了救命时间,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生机。目前全市院前救护车中,完成5G改造的已达到122辆,占比达50%。接下来,金华市将继续开展院前急救救护车5G智能化改造。今年2月,“5G+院前急救项目”还被评为应用试点全国优秀项目。
据介绍,下一步,金华市将以守护百姓生命安全为中心,在全力打造好一支“金”字招牌的院前急救队伍上下真功夫、硬举措,持续提高金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在百姓有需要的时候能拉得出、冲得上、做得好,切实守好生命健康安全的第一关,为全市百姓安心就业生活贡献卫健力量。
当天的发布会上,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目前金华已经出梅,高温天气增加了心梗风险,救命神器AED是如何布点的,人人都能打开使用吗?当发生意外需要使用AED时,如何尽快查找最近的AED设备?
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杨文彪介绍,近年来,AED布点建设纳入省、市政府的民生实事,作为各地政府重点工作在统筹推进。
关于AED的布点和使用:金华市根据《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以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为原则,制定金华市自动体外除颤仪管理工作规范,将新增的AED部署在人口流动量大、意外发生率高、环境相对封闭或发生意外后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共场所,比如:城市广场、养老机构、社区、文体娱乐场所、大型商超、酒店、旅游景点等地点,目的是为了在突发情况下,市民能够及时取得AED开展急救,放置AED的机箱均不上锁,有急救需要的市民可随时取用。
关于AED的维护:AED所在的经营管理单位、厂商、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日常巡查,各地在购置AED时,以协议的方式要求厂家做好日常维保,有条件的地区还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AED运行情况实时监控,AED是否被启用、电池电量、电极片等相关部件运行情况能够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发现损坏情况能及时进行更换。同时,也欢迎广大市民参与监督,发现AED损坏时及时和属地卫生健康部门联系,工作人员将及时进行维护,确保AED能随时取用。
关于如何查找附近的AED:市民朋友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查询:一是使用浙里办App,搜索“浙里急救”平台;二是使用“救在身边人人救”App。以上两种途径均可查询到AED的分布情况,显示距离最近的AED,并可一键导航至AED所在的具体位置。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金华市组建了金华市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探索通过金华市“市域一体化”智慧急救平台,将120调度事件和附近AED点位信息实时推送给事发周边500米范围内的院前急救志愿者,院前急救志愿者在接收到任务时,可以通过一键导航及时获取AED,帮助实施应急现场的急救,切实提高心脏骤停等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沈桦、华骏;本稿图片由钟路/摄)